历史总是充满讽刺!

15年前,一家韩国车企用一场血色罢工将上汽集团踢出局,坑了40亿人民币;15年后,它却成了中国车企的“小老弟”——先是傍上比亚迪,如今又搭上了奇瑞。这出反转大戏的主角,正是更名后的韩国KGM(原双龙汽车)。

15年前,中国汽车有钱,有市场,但是缺技术。

此前,上汽集团虽然与大众和通用都进行了合资,企图用市场换技术,但付出了市场并没有换来技术。合资车企基本还是外方产品的代工厂,并不具备产品研发能力,只有生产能力。


基于此,2004年10月,上汽集团以约5亿美元收购双龙汽车48.9%的股权,2005年增持至51.33%,成为其控股股东,试图拿下双龙的SUV技术(如非承载式车身设计)和柴油发动机研发能力。

收购完成后,上汽保留了双龙原有管理团队,但面临现金流枯竭问题,提出减员增效计划,然而这一决策遭到韩国工会强烈反对。2005年双龙前三季度亏损达501亿韩元(约5000万美元),上汽被迫更换管理层。

2006年,双龙工会发起长达49天的“玉碎罢工”,5300多名工人参与抗议裁员,导致当年生产停滞近两个月。尽管当年双龙实现营业利润扭亏为盈,但劳资矛盾始终未能解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双龙销量锐减,全年亏损扩大至7100亿韩元。上汽计划向中国引入双龙技术以分摊成本,但被工会指控为“技术外流”,司法部门甚至限制中方高管出境。最终,双龙于2009年1月申请破产保护,上汽放弃控股权,损失约40亿元人民币。

上汽退出后,韩国法院接管双龙并计划裁员2646人(占员工总数37%)。工会发起长达77天的工厂占领行动,与警方爆发激烈冲突,成为韩国劳工运动史上最惨烈的案例之一。

2011年印度马恒达收购双龙70%股份,但未能扭转颓势;2020年双龙再次申请破产,2022年被韩国KG集团收购并正式更名为KGM。

但此时的KGM已沦为技术荒漠:燃油车技术老旧,新能源更是空白。

2021年,KGM与比亚迪签署电池合作协议,首款纯电SUV托雷斯EVX搭载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续航450公里。2023年,双方进一步开发混动系统,将比亚迪的e-DHT技术与KGM发动机结合。这套“拿来主义” ,让KGM 2024年营收增长了18%,不过,利润率不足3%,仍依赖KG集团的资本输血。

当KGM在比亚迪身上尝到甜头后,又与奇瑞眉来眼去——希望“用中国平台,造韩国车”


2024年10月,奇瑞与KGM正式签署战略协议;2025年4月,双方宣布联合开发中大型SUV,涵盖燃油和新能源车型。奇瑞提供模块化架构和智能网联系统,KGM贡献SUV底盘调校经验,目标2026年量产。这种“技术授权+联合开发”模式,彻底颠覆了中韩汽车业传统的主从关系。

15年前,上汽花钱收购求技术,15年后,对方上门求合作,要技术。

在不出海,就出局大背景下,中国车企今年纷纷发展海外市场,但出海本身其实也是有高低段位的区别的。

1. 产品出口(青铜段位)

2023,中国汽车出口量达522万辆,首次超越日本(421万辆),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

2024,中国汽车出口量进一步提升至640.7万辆,同比增长22.8%,远超日本(2024年出口421万辆),连续第二年稳居榜首。

但目前,中国汽车出口模式,仍然以产品出口为主,这中主打靠性价比模式,很容易受贸易目标市场的反对,从而引起贸易壁垒狙击,欧盟反补贴调查就是一个反面典型。

2. 技术出口(钻石段位)

奇瑞与KGM的合作代表更高维度:通过平台授权、联合研发收取技术专利费,从而带动中国相关供应链的出海。这种模式更隐蔽,也更容易被当地接受——毕竟“共同开发”比“中国廉价产品入侵”更温和。

3. 品牌出口(王者段位)

最高形态是像特斯拉上海工厂那样,用本地化生产输出品牌价值。奇瑞也在海外建立了多家工厂,并奉行“In somewhere,For somewhere”的理念。这种模式下中国车企,不再是“外来者”,而是“本土巨头”。

KGM的两次“联姻”,恰似中国汽车业的成人礼:15年前,我们为技术卑躬屈膝;15年后,我们靠技术收编对手。当奇瑞的工程师在韩国京畿道调试KGM生产线时,不知是否会想起上汽当年在罢工现场的无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