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4月9日,也门胡塞武装高调宣布,他们再次击落了一架美军MQ-9“死神”无人机。这架造价高达三千万美元的空中“杀器”,在也门焦夫省上空被一枚自制地对空导弹击中坠毁,胡塞随后通过电视台对外发布战果声明,并再次宣誓“将继续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直到加沙封锁与侵略结束”。



与此同时,美军对胡塞的空袭也愈加猛烈。仅一天前,美国战机对萨那、荷台达等地展开50轮空袭,造成至少8人死亡、16人受伤,其中包括多名妇女与儿童。这是一场看似局部的军事冲突,实则已经演变为中东战场上最具火药味的代理博弈。而这次,胡塞打的不只是无人机,更是特朗普重返白宫以来美军威慑力的“第一张试卷”。

如今的中东早已不是2020年代初的旧地图。从加沙到也门,从伊拉克到叙利亚,以色列与哈马斯的战争仍未平息,伊朗不断通过代理人向以美联盟释放战略压力,红海水域成为各国舰队交锋的前线。而胡塞武装,正以“挺巴勒斯坦”的名义发动一系列针对美军及其盟友的军事行动。击落无人机,是这场代理战争升级的最新一枪。

与拜登政府时期相比,特朗普回归白宫本应标志着“强硬美军”的复苏,尤其是他在竞选期间反复强调“打回去”“用力量解决中东乱局”。但现实是,在特朗普再度上台已逾三个月后,美军在中东的处境并没有明显好转,甚至在多个战线上遭遇了“软对抗”式的反击。胡塞对美国航母编队的袭扰还历历在目,如今直接击落美军无人机,等于再度羞辱美军高科技优势与空中控制权。



而特朗普政府至今尚未就此表态,这才是最令人玩味的地方。是暂时观望?还是对胡塞的战术挑衅一时无解?在特朗普式政治语言中,“美国不吃亏”是铁律,可眼下,美军被打,美舰被袭,美无人机被击落,却没有任何“以牙还牙”的迅速回应。这与特朗普以往的高调作风形成鲜明反差,说明问题远比想象中复杂。

一方面,特朗普必须兼顾美国在全球范围的战略收缩。他深知,大选赢得虽猛,但国内财政早已入不敷出,继续对外无底线投入将加剧共和党内的分裂与民意的不满。另一方面,他也明白,胡塞不是孤军作战,其背后站着的是伊朗,是正在中东暗线扩张影响力的“去美国化”阵营。贸然升级战事,不仅可能引发伊朗强力反击,还可能把以色列的战争火线变成整个中东的连环爆炸点。

如今,胡塞正在精心塑造“反美先锋”的舆论形象。他们每一次对美军的攻击都不是低调袭击,而是带着政治宣传属性的“仪式化抗美”。“我们支持巴勒斯坦”“我们打的是侵略者”“这是报复空袭下的无辜死难者”——这种语言深得民众共鸣,特别是在中东乃至全球南方国家眼中,美军正逐渐沦为“不请自来的战犯”。

胡塞知道他们打不赢美国,但他们打得赢美国的“权威感”。每一架MQ-9被击落,都是对五角大楼自信的重锤。这是消耗战,是认知战,更是舆论场上的战略进攻。而特朗普的沉默,给了胡塞更大口径的发声空间。



特朗普政府此时陷入一种战略尴尬:不打,威慑力破产;打,恐陷入越战式泥潭。要知道,胡塞武装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恐怖组织”那么简单。他们控制领土、管理港口、拥有导弹技术和无人机工厂,在也门具备实际“准政权”的属性。打他们,不可能像打“基地组织”一样斩首收工,而是要面对整个也门复杂的宗教、部族与国际博弈格局。

此外,这场冲突的背后还有红海通道的战略卡位战。胡塞多次以“支持巴勒斯坦”为由袭击红海商船,令全球贸易大动脉持续受阻。击落无人机只是一个信号:他们有技术,有胆量,也有耐力。如果美国继续强攻不止,只会令红海进一步军事化,把全球海运安全彻底推入不可控的深渊。

面对眼前这场愈演愈烈的中东战局,特朗普是时候展示他“交易总统”的另一面了。空袭、制裁、击毙头目这些手段已经在过去20年被用滥,如今的胡塞武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懂如何借助美国的“霸权幻象”反制美国。若华盛顿仍停留在老套路上,只会一次次被击落更多“死神”,而真实受损的,是美国在全球战略板块上的可信度。

2025年的中东,不再容得下空中霸权的幻觉。MQ-9的残骸落地,也许正是新时代中东抗美风暴的开始。而特朗普,是继续用硬拳回应挑衅,还是学会转身,用“交易”换稳定,这不仅是他的选择,更是全世界都在注视的悬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