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良种竞相涌现

未来千家万户的餐桌将迎来更丰盛的深海滋味

无人投料船把饲料均匀地撒在“甜甜圈”内

引得鱼群跃空争食

湛江金鲳鱼投苗季再启航

千万尾鱼苗在碧波间跃动着金色丰收的希望

春潮涌动

一幅耕海牧渔的“海上新湛江”壮阔画卷正徐徐铺展


厚望如山,催人奋进。近两年来,湛江锚定广袤无垠的海洋,坚持陆海统筹、向海图强,育种苗“湛江芯”,铸深蓝重器,编智慧“渔网”,形成从种业、养殖、装备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加快建设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

良种攻关取得“芯”突破

清明过后,气温回暖,渔业进入生产繁忙季节。在位于东海岛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以下简称“863基地”),基地水产种苗与养殖研究所所长陈奕彬和科研团队忙得连轴转。他们每天往返于实验室、育苗车间和外塘,详细记录种苗的生长速度和健康状况。这些扎实的一线数据,将成为提升养殖效率的重要参考。

“从去年底至今,我们的种苗供不应求。”陈奕彬介绍,“中兴1号”的优秀表现受到市场广泛关注,种苗市场化推广进度进一步加快。为解决优质对虾种苗市场需求,基地3万平方米的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和种质资源场已基本完成建设并即将运营,本年度年产SPF种虾产量有望提升30%以上。

“中兴1号”是863基地联合中山大学

历经近十年的摸索

选育出国内认定的

第一个南美白对虾抗病新品种

破解了种虾受制于国外的“卡脖子”难题


从春天出发,一刻也不能耽误

近两年来,863基地牢记殷殷嘱托

不断加大南美白对虾培育研发力度

实现了良种再“上新”

2024年10月,该基地与中山大学联合开发的南美白对虾抗弧菌新品种“中兴2号”通过国家审定,并开始产业推广。目前,基地正加快推进“中兴2号”新品种的成果转化和市场推广。

“‘中兴2号’获国家级认证推广,将进一步增强国内南美白对虾种质核心竞争力,进一步解决国内种虾‘卡脖子’问题,将对养殖户以及整个产业的养殖效益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陈奕彬介绍,“中兴2号”抗弧菌能力比基础群体提高20%以上,其养殖成活率、养殖产量同步提升,市场前景广阔。

除南美白对虾之外,为拼上中国大黄鱼种群人工繁育的“最后一块拼图”,近两年来,863基地携手湛江湾实验室、广东海洋大学等单位展开攻关,致力推进硇洲族大黄鱼“育繁推”工作。

2024年

鉴定和引进多批野生硇洲族大黄鱼并成功驯化

开发硇洲族大黄鱼室内工厂化、 鱼苗培育技术流程

和开展人工繁育试验取得突破

实现粤西地区

首批“陆海接力”大黄鱼投放入海养殖

为早日实现其养殖产业化

和走向深远海养殖打下坚实基础


“接下来,我们将加快野生硇洲族大黄鱼的亲鱼培育、催产、孵化和人工育苗技术开发,规模化生产大黄鱼苗,为海洋牧场养殖提供大批优质鱼苗。”陈奕彬说。


陈奕彬表示,苗种是海洋牧场和水产产业发展的源头,863基地将继续根据产业和市场的发展需求,开发更多适合产业发展的新品种、新性状、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标准,助力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高水平建设南方水产种业基地

863基地种业攻关突破连连

是湛江践行大食物观

以“基因密码”重塑蓝色产业版图的生动缩影


两年来,湛江把殷殷嘱托转化为砥砺前行的动力,加速推进海水种业科技自立自强,良种繁育不断推陈出新,牢牢把现代化海洋牧场“种子”攥在自己手里,水产种业“硅谷”正在加速成势。

“全国每三条金鲳鱼就有一条来自湛江”

“每十条对虾就有六条产自湛江”

湛江水产行业辉煌成绩的背后

都离不开种业“芯”动力

以金鲳鱼为例,湛江选择高产优质、适于高密度养殖和食品化加工的金鲳鱼品种作为海水养殖主推品种,实现金鲳鱼年产量约10万吨,直接参与种苗、饲料、养殖加工和流通等全产业链从业人口约10万人,产业链年产值达100亿元

回眸2024年,水产“湛江芯”频频“上新”,湛江推动水产种业创新捷报频传:湛江市恒兴南美白对虾种质资源场等一批种业项目签约、动工;近江牡蛎“广福1号”湛江红新品种苗成功验收;新增南美白对虾“中兴2号”“海景洲1号”、扇贝“橙黄1号”3个水产新品种;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销售种虾3万对,交易金额1800万元,实现国产种虾首次对外出口

不久前出炉的202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描绘了种业振兴的路线图:强化海洋科技创新,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高水平建设南方水产种业基地,新增省级以上良种场2家以上,推进“保、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以种兴业”的故事

在雷州半岛不断续写新华章

4月8日,广东海洋大学硇洲族大黄鱼、章红鱼、南美白对虾、扇贝、马氏珠母贝、生蚝6个海水品种科研团队代表学校分别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将围绕水产种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开展深入合作。广东海大党委书记杨洲说:“我们要让‘海中白金、黄金’更好、更快地游出实验室、游向产业深海。”


我市深海养殖鱼类种苗工程也在加快推进,整合科研机构、高校及相关企业力量,成立金鲳鱼研究院、硇洲族大黄鱼研究院和章红鱼(高体鰤)研究院等一批研究机构,加大金鲳鱼、章红鱼、军曹鱼、石斑鱼等深海养殖鱼苗研发培育,提高海水鱼育种创新能力。

一粒良种撬动百亿产业

湛江以水产种业为突破口

构建起“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

驱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如今,湛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

水产养殖、加工、流通和出口基地

水产产业链年产值超800亿元

产业链从业人员100多万人

打造下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从实验室游向深蓝

高质量的种苗“芯片”

不仅为湛江传统渔业装上“增产引擎”

更托举起现代化牧场的壮美蓝图

激活“蓝色粮仓”

如今,向海图强的号角已全面吹响

湛江锚定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示范市目标

加快推动深远海养殖转型升级

推进水产产业全链条发展

加速打造下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回望2024年,湛江海上牧歌嘹亮。“恒燚1号”建成投产,并成功抵御了超强台风“摩羯”,为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成功范本;国内首个自主升降海洋牧场平台——“湛农1号”首组网箱模块下水;省财政厅下达我市海洋牧场“补改投”资金2亿元;湛江市与人保财险广东省分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为湛江建设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提供坚实的保险保障服务。

目前,我市海洋牧场形成湛江湾、雷州湾、流沙湾、草潭湾等4个深水网箱养殖集聚园区,拥有大型养殖平台6个,养殖网箱3426个,养殖水体1376万立方米,重力式网箱、大型养殖平台、大型装备种类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现代化海洋牧场破浪前行,绘就湛江“蓝色粮仓”的丰饶图景。2024年,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77490.0公顷,总产量131.6万吨,渔业产值294.0亿元,产量和产值连续多年居广东省首位。

智慧渔业, 是深远海养殖业

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的关键

湛江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

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海洋牧场进行赋能

不仅提升了海洋养殖效率

还促进了智能化、精细化管理


实时收集气象、水文、水质及鱼群生物量数据,精准生成投喂、清理等指令,发出偷盗告警……如今,湛江已投入使用的多个深远海养殖装备及部分重力式网箱不同程度地搭载了信息化设备,在深耕感知技术、深化AI智能学习、完善自动装置和构建数据中心等层面,实现了传统养殖业的智能化升级,“数字牧海”在雷州湾正成为现实。

踏上新征程

湛江挺进深蓝的步伐坚定有力

2025年,将建设更具规模的现代化海洋牧场

推动“木改塑”试点建设

建成海上养殖园区4000公顷

投放HDPE深水网箱3500个、大型养殖平台7个

推动海洋渔业全产业链产值超1000亿元

来源:湛江日报

文字:记者许翠燕

图片:记者刘冀城 通讯员周剑熙

视频:记者肖胜权 刘小滢

编辑:陈酩夫

审核:郑时雨 罗颖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