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外交的风云变幻中,立陶宛上演了一出政治冒险大戏。这场戏从2021年立陶宛一意孤行,允许台湾地区以“台湾”名义设立办事处开始,到如今近四年终于后悔了,对华措辞也变了,不禁让人感慨其外交决策的反复无常和政治承诺的空洞。
据参考消息网4月7日报道,立陶宛议会议长绍柳斯·斯克韦尔内利斯表示,他同总理金陶塔斯·帕卢茨卡斯的看法一致,都认为立陶宛与台当局之间的合作预期并未实现。他对此承认,之前的外交行为过度乐观,是政策上的冒险,当初就不应该对台岛办事处改名。
四年前,立陶宛议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一项决议,允许台湾地区以“台湾”名义设立代表处。开启了自认为充满希望的合作之路。期待着一个巨大的“芯片红利”。可现实总是残酷的,原本承诺的半导体工厂只是虚无的梦想,如今连地皮都未能落实,更别提“欧洲硅谷”的宏愿。
要知道,当初台湾地区曾经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一幅未来图景:5座半导体工厂拔地而起,数万个高薪岗位触手可及。然而,这些诺言最终都被打上了“无法兑现”的标签。一方面,立陶宛的基础设施薄弱,电力供应不足,甚至连基本的工业用地审批都严重滞后。另一方面,台湾提供的技术也遭到质疑,立陶宛企业在消化这些技术时发现,其实远落后于中方的竞争对手。
外交关系的降级和经济制裁是立陶宛政策冒险的直接后果。不仅立陶宛的出口市场急剧萎缩,其还遭受了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冷遇。立陶宛的主要产业如木材、乳制品都陷入困境,2024年债务水平飙升至惊人的80%GDP比例,国家信誉遭到重大打击。
眼看代价如此惨重,立陶宛的新政府意识到,是时候重新考虑这段外交关系了。新总理帕卢茨卡斯的上台,似乎为关系正常化打开了一扇门。然而,这门是不是密不透风还尚未可知。尽管立陶宛议会议长索尤斯表态想要修复与中国的关系,但从具体行动来看,立陶宛仍在试图从两边获利,甚至在腾挪间继续向台湾地区施压,希望兑现当初的承诺。
其实,立陶宛应当明白,如果真心想修复关系,就该在实际行动上有所表示,比如以实际行动验证支持一个中国政策。可是,从其反复且暧昧的姿态来看,修复关系目前还只是停留在口头层面。
立陶宛这几年的遭遇,无疑是对任何意图在台海问题上挑战中国底线的国家的一记警示。正如外交部所言,一个中国原则是不能被谈判的。毕竟,真正长远的利益往往来自于尊重他国立场和内政的原则性友好,而不是盲目的冒险和短视的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