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收入结构,已经悄然间发生改变,种地收入已经不足总收入的1/4,但是很多农民仍然无法离开土地,因为只要有土地存在,农民就不缺粮食吃,同样也能换取一些钱财。

不过,截止到2024年7月,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已超过5.7亿亩,而伴随着部分农村加入合村并镇行列,土地资源集中势头,正在逐步加快。



面对这种情况,有农民表示,现在种地成本上涨,自己都快种不起了,也有农民表示自己的孩子不会种地,与其荒废还不如及时变现。但还有农民表示,土地是一种保底资源,只要有土地存在,自己和家人就有重新再来的机会,不想丧失土地承包权。



现在农村土地面临哪些问题?

虽然机械化作业,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农业种植周期,并降低了耕种难度,但是随着年轻人不会、也不愿意种地,现在农民和土地之间的关系,已经在悄然发生改变,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种地的越来越少,会种的越来越老,农民养老还离不开种地。而这一问题,不是机械化就能决的,况且在部分山区农村,还无法实现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与此同时,为了方便农民耕种,不少地区都推行了一户一田改造,然而,在部分地区,农民得到一户一田之后,还未耕种多久,就迎来了统一集中流转,部分地区更是开启了约六万元一亩的土地有偿退出。有人隐约觉得,这是一盘大棋,而事实正是如此。在国际博弈的背后,粮食和土地博弈,永远都是一条暗线,并蕴含巨大的未来经济风口。

总的来说,种地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老,而农民又离不开土地收入,这是一个矛盾点,而且土地在未来,会爆发巨大的市场价值,禁止将宅基地卖给市民,实际上就已经近乎明示。尤其是随着经济转型和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宅基地和土地所体现的价值,正在进一步凸显,让农民和进城的孩子,随时都有退路。



国务院调整新计划,并发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

在上述《规划》中,国务院表示,到2035年,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乡村产业链升级完善,让农业强国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农民。从这一措施可以看出,接下来,依托土地三权分置,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将会迎来进一步的探索和放活。让农民手中土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份,将会快速落实,部分农民将有幸迎来“土地换养老”。

除此以外,在上述《规划》中,国务院表示,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健全延包配套制度,实施小农户能力提升工程。土地延包的出现,体现的就是,能够尽可能地保障农民的基本收益,未来村子未拆迁的,土地仍然会在农民及其子女手里,不过届时是职业农民,综合收益也会随着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价值上涨很多。



面对接下来土地改革,农民应该注意什么?

一个是土地适度规模集中,还将是接下来重要的土地改革措施之一,未来手中仍保留土地的农民,未来五年后会感觉很幸运。另一个是即便自己投身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当中,也建议一定要控制规模,不要求大、只要求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