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养浩出狱那天,天还没亮,他就收拾好了东西。
他不是第一个离开的,也不是最后一个,但他的心情和其他人不太一样。
有人忐忑,有人激动,而他,只有一个念头——去台湾。
别人改造是认真的,他是装的,演了一场二十多年的戏,如今终于落幕。
但他没想到,这出戏的结局,竟然不是他想要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1949年,昆明的天气比往年冷,卢汉心里也冷。
他早就知道大势已去,但要不要起义,他犹豫了很久。
蒋介石派来的“特使”催得紧,云南保密局的人盯得紧,他左右为难。
可他不知道,自己身边的沈醉,早就有了别的打算。12月9日,卢汉下定决心,把蒋派来的“特使”一锅端了,沈醉也被逼着站队,通电起义。
消息一出,云南的天变了,机场封了,电台被接管了,所有可能的逃跑路线都被切断了。
周养浩反应过来时,已经晚了,他和徐远举被卢汉的人抓了个正着,成了这场变局的牺牲品。
被关进重庆白公馆的时候,周养浩心里不是滋味。
这个地方,他熟,他的很多“战友”都在这里折磨过别人,现在轮到自己了。
他做过的事,自己最清楚,真要算账,他知道自己活不了。
但没想到,押他们过来的,竟然是沈醉。
这个昔日的“同事”,居然成了起义的一员,还亲手把他们送进了牢房。
那一刻,周养浩的愤怒超过了恐惧,他恨沈醉,恨他“出卖”了大家,更恨自己没能早点跑。
进了功德林监狱,周养浩发现,活命的机会来了。
我党没有杀他们,反而给了他们改造的机会。
很多人一开始不适应,但后来都变了,杜聿明就是个典型例子,刚进来时闹得最凶,后来成了改造的积极分子。
但周养浩不一样,他不是真心悔改,只是想活下去。
他很快发现,只要装病,就能少干活,还能吃得好点。
从此,他三天两头喊头疼、肚子疼,医生来检查,他就一副要死的样子,没人能拿他怎么样。
时间久了,大家都知道他在装,但他无所谓,反正日子能混一天是一天。
本来,他打算就这么混一辈子,反正这里吃喝不愁,比外面安全。
可没想到,1975年,毛主席决定特赦所有战犯,他不得不面对现实了。
他不怕出去,他怕的是出去后该怎么办。
他没有家,没有根,唯一能去的地方,就是台湾。
他心里盘算着,老蒋死了,蒋经国上位,自己回去,未必没有用武之地。
于是,他向台湾提出申请,希望能回去继续效忠。
但蒋经国的回答,干脆利落——不收。
这一刀,比当年的审判还狠。
周养浩终于意识到,自己成了弃子,台湾不要他,大陆也容不下他,他成了无处可归的人。
最后,他只能去了香港,又辗转去了美国,成了一个普通的老人。
那些年,他偶尔接受采访,说起自己的过去,语气平静,甚至带着几分感激。
他知道,如果没有这二十多年的改造,他可能早就没命了。
有人说,他其实早就明白,自己当年做错了,只是死要面子,不愿承认。
也有人说,他不过是个投机者,哪边对他有利,他就靠哪边。
无论如何,他的故事,终究成了历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