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曹雪芹先生强调过,不要把红楼当成八卦来读,但架不住读者大多境界上不去,兴趣点多在八卦上,读来读去,还是只能读成八卦。
比如有很多人关心一个问题:到底宝钗爱不爱宝玉呢?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愿意深入文本的人,都能找到答案。但是由于受刻板印象的局限,往往先入为主,一定要给他们强加男女之情。
首先直接给出答案:宝钗当然爱宝玉,但只有一点点,而且不是世俗所理解的男女之爱。
这种爱,更多的是爱美之爱。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宝钗也是人,也有爱美之心,自然也会爱宝玉。
换一种说法说是:应该没有人不会爱宝玉。
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宝玉很美,看着他就很容易生出愉悦之心。
宝玉的美,首先是外貌的美。黛玉第一次见到宝玉,就被他的美所吸引: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眼若秋波。
就问大家,一个这样的人站在你面前,你是不是想多看几眼?是不是油然而生喜爱之情?
然后是气质美。
俗话说:三代才能培养一个贵族。说的就是气质的培养,一个人如果气质不美,穿上龙袍都不像太子。
贾府虽然是以武起家,却有着“诗礼传家”的家风。加上贾宝玉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丰盈的爱中成长的孩子,气质中有一种天然的自信,而且特别容易感染人。和这样的人呆在一起,很容易变得积极起来。
不过黛玉是特例,她先天就在“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完全带不动。
作者通过贾政的眼睛,给我们展示了这种气质:
贾政一举目,见宝玉站在跟前,神彩飘逸,秀色夺人;看看贾环,人物委琐,举止荒疏。
因为影视剧的误导,很多人以为贾环长得丑,其实,这兄弟二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气质的不同。
本来贾政一直不喜欢宝玉,现在却因宝玉的气质美而对他大为改观,“把素日嫌恶宝玉之心不觉减了八九。”
贾政这么古板的老夫子,都能因宝玉的气质而改变对他的看法,宝钗又怎能不被宝玉吸引呢?
最后,宝玉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他的性格。
宝玉最大的性格特点是阳光开朗、真诚炽烈。他像一个太阳一样,走到哪里,哪里就变得光明温暖。
人性天然是向善向阳的,自然也会喜欢阳光的人,宝钗也不例外。
所以,宝钗对宝玉的爱,就是平常的喜爱,而非爱情的爱,更不是青春少女对异性的那种爱慕。
作者其实通过邢夫人给出了答案。
第二十四回,宝玉奉贾母之命,去探贾赦的病。邢夫人见了他,喜爱得不得了,“百般摩挲抚弄他”,还强留他吃完饭再走。
为了体现邢夫人不是喜爱所有的孩子,作者又拿贾琮、贾环和贾兰来对比。
对贾琮,邢夫人满是嫌弃:
“哪里找活猴儿去!你那奶妈子死绝了?也不收拾收拾你,弄得黑眉乌嘴的,那里像大家子念书的孩子!”
对贾环和贾兰,则是可有可无地对待,礼节性地“叫他两个椅子上坐了”,也不怎么搭理他们,所有注意力都在宝玉身上,二人只好识趣地离开了。
邢夫人为什么待宝玉格外不同呢?当然是因为宝玉可爱,在所有孩子中,犹如鹤立鸡群。我们总不能说邢夫人对宝玉有非分之想吧?
为什么宝钗喜爱宝玉,就一定是男女之情呢?为什么就不能是姐弟之情朋友之情呢?
当然,有一个特别像男女之情的情节,必须拿出来分析一下,那就是第三十四回,宝玉被打后,宝钗的表现:
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速了,不觉红了脸,低下头来。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竟大有深意,忽见她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
因为宝钗平素总是一副冷面孔,很难看到她有情绪的波动,此时这种欲语还休、羞羞怯怯的表现,实在太像少女怀春。
然而,我们通过宝玉的回应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宝玉)心中自思:“我不过捱了几下打,她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悲感之态露出,令人可玩可观,可怜可敬。”
宝玉是一个最会自作多情的人,但他也没把宝钗此时的表现当成男女之情,知道这是“怜惜悲感之态”,还加了个定语:“一个个。”意思是大家都是这样。
他不会自恋到“一个个”都爱上他了吧?
所以,这种“怜惜悲感之态”,并非出自男女之情,而是对美好的事物被摧残时的伤感难过,就像一只宠物受到了伤害,同样会有“怜惜悲感之态”。
人们最容易因刻板印象而生出偏见,只因宝钗是青春少女,邢夫人是中年女人,于是便认定宝钗对宝玉的喜爱就是男女之情,而邢夫人对宝玉的喜爱就只是长辈对晚辈的怜爱。
当然,这也是作者特意设置的“假作真时真亦假”,就想用假象蒙蔽有刻板印象的读者。这是他惯用的手法。
所以,宝钗对宝玉的爱,和邢夫人对宝玉的爱一样,都是因欣赏宝玉的美好而生出喜爱之情。不过,宝钗的爱,要比邢夫人更淡一点,没有喜爱到想要“摩挲抚弄”的地步,也不会有邢夫人那么强烈的分别心。
第二十回有一句容易被读者忽略的话:
贾环也过来玩,正遇见宝钗、香菱、莺儿三个赶围棋作耍,贾环见了,也要玩。宝钗素习看他亦如宝玉,并没它意。
“宝钗素习看他(贾环)亦如宝玉”,说的就是宝钗没有分别心,在她眼里,宝玉和贾环一样,都是贾府的少公子,也都是她的表弟。“并无它意”,在心意上,她是怎么看待宝玉的,就是怎么看待贾环。如果说她对宝玉有男女之情,那对贾环也同样有男女之情。
不带刻板印象,是读懂红楼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正如作者借石头之口对空空道人所说的一句话:
“我师何太痴耶!”
这个“太痴”,说的就是刻板印象,固执、呆板。
不过,虽然宝玉因为鹤立鸡群而广爱喜爱,但真爱他的并不多,宝钗是极为难得的其中一个。
为什么这么说呢?
对于喜爱之人或物,通常有两种表现,一是占为己有,二是就让TA呆在最适合的环境里,越来越好。
就像我们在出游时看到一朵极美的花,有的人就想采摘下来带回家,而有的人却希望它能顺着花期活出自己,被更多人欣赏。
前面说了,宝玉的美,主要来自家族对他的滋养。这种滋养是有限的,而且是需要回报的。当宝玉渐渐长大,他就必须断奶,必须自立自强,必然有自我生存能力。
所以,当贾母只想把他当吉祥物养在温室,黛玉只想讨好他迁就他当混世魔王,宝钗却利用一切机会提点和劝诫他,要磨练出铠甲来以应对变故。
真正的爱,必然会为对方长远考虑,而不是满足于眼前的可爱。
当家族败落,宝玉沦为乞丐,大家还会因为他的美而爱他吗?还会有人像邢夫人那样对他“百般摩挲抚弄他”吗?贾母还会当他是吉祥物而溺爱吗?黛玉还能迁就他“不说混账话”吗?
到了那时,才会发现,宝钗的这种爱,弥足珍贵,正如作者曹雪芹先生在卷首语中所说:
“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
只有到了潦倒之时,才意识到“父兄教育”“师友规谈”的珍贵。
知道你不爱听,还总用逆耳忠言来劝你,这才是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