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相望,豫哈情深!4月9日,哈密市2025年左公柳“植柳日”活动在凤凰台大营举行,哈密市委副书记、市长‌吾拉木江·热依木,哈密市委副书记、河南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党委书记卢希望等哈密市四套班子领导参加活动,并与社会各界代表共同栽种68棵左公柳,象征着左宗棠68岁驻节哈密,收复新疆。


此次“植柳日”活动由哈密市委宣传部、河南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主办。左宗棠第五世嫡孙左文龙、左宗棠第五代玄孙左湘冀、左宗棠墓园看护人黄均夫妇及黄委会开封黄河河务局代表、哈密左宗棠文化研究院专家学者、社会各界代表150余人共同参与植柳仪式、赶大营集市及游园活动。


“植柳日”活动通过“赞柳”“思柳”“护柳”“绘柳”“传柳”“智柳”六个环节,重现左宗棠植柳的历史记忆,系统构建“左公柳”这一凝结家国情怀的文化符号。在以“左柳怀乡,焦桐入疆”为主题的“思柳”环节,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开封黄河河务局局长王中峰向哈密市赠送6棵焦桐苗木,其中五棵象征着焦裕禄的五种精神,第六棵则寓意焦裕禄精神在哈密新的延续。


丹青写意,翰墨传情。在“绘柳”环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南知名画家刘剑伟将其创作的油画《左公柳》,捐赠给哈密左宗棠文化研究院,永久珍藏。

“焦桐和左公柳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家国情怀一脉相承。此次焦桐入疆和前期的左公柳入豫共同见证着山河相望、豫哈深情,必将促进各族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封黄河河务局局长王中峰说。

众所周知,林则徐与河南的渊源来自于治理黄河。1841年8月,黄河开封段决堤,受灾区域遍及河南安徽的二十三个州县。河南巡抚束手无策,发配新疆伊犁途中的林则徐临危受命,用了半年时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驯服黄河归故道,保住了被水围困八个月的开封城。为纪念林则徐堵口筑堤之功,1992年4月,开封市将林则徐主持修筑的这段河堤命名为“林公堤”。


开封左公柳幼苗适应性培育现场。哈密融媒体中心记者 仲银堂摄

今年3月26日下午,666棵哈密左公柳,带着哈密人民的情谊,从天山脚下移栽到黄河之畔。在河南开封林则徐治河文化广场的“河山对”纪念雕塑旁,3棵新植的左公柳格外引人瞩目,这不仅实现了林则徐与左宗棠两位爱国英雄的“跨时空对话”,更是豫哈两地情谊源远流长的生动见证。

林则徐与左宗棠亦师亦友,他们一生只见过一面,却在那个湘江之夜,完成了一场惊世托付。1850年1月,65岁的林则徐专门绕道长沙,在湘江舟中接见了左宗棠。两人围绕边疆治理与国家命运与前途进行了历史性的对话,此后改写了中国西北边疆的历史,史称“湘江夜话”。林则徐治河文化广场的雕塑“河山对”,正是这段历史的展示。林则徐在河南治理黄河,左宗棠在哈密屯垦修渠,为政利民精神一脉相承。

众所周知,河南与新疆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

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伟业中,由河南籍士兵组成精锐部队“嵩武军”功不可没。这支军队从河南出发,在左宗棠指挥下向西推进,成功击溃阿古柏势力,最终实现新疆光复。新中国成立后,河南与新疆的关系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王震率军进驻新疆时,来自河南的官兵在新疆解放和后续开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世纪50年代初期,数万名河南青年怀揣"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崇高理想,毅然前往广袤荒芜、急需人力的新疆支边,践行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誓言,在无垠荒原上开垦农田,铺设铁路轨道,以辛勤的劳作和坚韧的毅力,使荒芜的戈壁焕发生机。

如今,更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中原儿女接续奋力,汇聚东天山脚下,践行着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与新疆各族群众勠力同心、拼搏奋进,让哈密这个古丝路上的明珠更加璀璨,为新星市这个兵团最年轻的城市再添风华。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为了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左宗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一介不取,一尘不染”的为官之道以及“抬棺出征”的威武壮举,河南援疆累计投资3300万元建成了左公文化苑,集中展现左宗棠临危请命、收复新疆、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历史,目前已成为哈密的地标性建筑、哈密的历史文化宣教基地

河南援疆报道组:王义亭/文,视频/柴政 图片/牛啸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