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3年8月,延安的《解放日报》军事副刊上,发表了一篇《军事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的文章署名人朱德,此文在我党高级干部中反响很大,许多人深以为意。

但林彪却有不同看法,当他得知此文是中央军委作战部的一个22岁的小同志,根据朱德的要求,将其思想汇总所写后,立马召见了执笔小同志,人来后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



小同志战战兢兢听完了训话,深感“高处不胜寒”,于是便萌生退意,他对领导叶剑英提出想要到基层工作。

叶剑英也大概了解前因后果,于是劝解道

“毛主席是不会同意调走的事,他很满意你的工作。”

这句话着实没错,这位小同志的确是颇得伟人偏爱,伟人对他一直是赞赏有加,称其是八路军里不多的人才,是洛阳才子,哪承想后来,洛阳才子也有被难倒的时候。

洛阳才子被难倒

这个小同志名叫雷英夫,之所以有“洛阳才子”的名号,因其文章写得极好,负责过党内多个重要材料书写。



雷英夫

毛主席看到他的文章爱不释手,知道他能作诗更是赞赏有加,听说雷英夫是洛阳人后,便送其“洛阳才子”的雅号,但毛主席不知道的是,其实准确来说雷英夫是洛阳孟津县人。

59年某天,雷英夫跟着张经武、张国华中将到武汉向毛主席汇报西藏工作,工作结束已是饭点,伟人便留下三人吃饭。

席间,毛主席突然看向雷英夫说:

“英夫啊,你是洛阳人,还是个才子,我问你个问题。”

那时雷英夫已在毛主席、周总理身边工作多年,也养成了直言快语的习惯。

听到伟人当面称其为“才子”,是连忙站起身,也有些不好意思道:

“主席,我只是在洛阳上的学,其实我是孟津人。”



伟人摆摆手,示意他放松坐下后,继续说道:

“那我换个问题,武王伐纣时,到孟津去过几次,每次去都干什么了。”

雷英夫脸刷得红了,这些问题他着实是不知道,于是便老老实实:

“真是惭愧,虽然我是孟津人,但关于孟津的这些事我的确不知道,我文化水平其实很低的。”

伟人一向偏爱这位直来直往的“雷娃子”,遂和颜悦色地安抚道:

“即便是才子,也不可能事事都了解,你也不用太妄自菲薄。”

在座的人都知道毛主席学识渊博,便提议让主席给大家讲讲其中的故事,于是在众人求知若渴的眼神中,伟人便做了详细解答。



期间雷英夫是一脸崇拜,仔细聆听,毛主席不但能声情并茂地娓娓道来,还能思路清晰提出个人见解。

望着主席神采风扬、滔滔不绝,雷英夫脑海中不禁回忆起初见伟人演讲时的英姿,和自己阴差阳错的革命之路。

命途多舛农家娃

雷英夫自幼家境贫寒,但他天资聪颖,酷爱学习,14岁就考上了洛阳中学,没2年家里交不上学费,他也只能中途辍学了。

为谋生路雷英夫先是考上了郑州铁路局的扳道工,奈何家里真是穷到叮当响,连押金也拿不出。



自认天无绝人之路的他又再去考小学教员、文书最后皆是因为交不了押金,又无人保举而一一落空。

雷英夫在洛阳读书时就受到进步思想影响,渴望追求光明,因此当日寇的铁骑践踏洛阳之时,他便长途跋涉来到延安投身革命。

1938年17岁的雷英夫进入抗大六大队一队学习,那时他跟所有延安的同学一样,敬仰毛泽东主席和朱德司令,但他们二人日理万机,哪能是说见就见的。

正当雷英夫也跟众人一样,只能从书报资料里搜寻伟人信息时,没想到见真人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这天队干部告诉大家毛主席要接见大家,全体学员都兴奋极了,雷英夫随众人整整齐齐地在延安师范大广场上就地而坐。



毛主席来到现场后是热情地对众人打招呼,他字字铿锵声声有力的演讲鼓舞了每一个人,主持人还未宣布散会,热情的学生簇拥着毛主席,争先恐后同他握手。

而雷英夫距离毛主席最近,他灵机一动掏出兜里的笔记本,想请毛主席题个座右铭,伟人温暖的大手接过笔记本,在扉页写下两个刚毅的大字“斗争”,还署名了。

雷英夫激动得险些站不住,散会后他摸着尚有余温的笔记本,暗暗下定决定一定要努力奋斗,为革命奉献终身。

当年年底中央军委从抗大抽调学员,成立参谋训练队,雷英夫由于成绩优异也在其中。

起初雷英夫在训练班里也是按部就班地学习,根本不会想到自己日后会进入中国革命军队最高人物圈,这一切还得从再遇毛主席说起。



被偏爱的革命小将

这天参谋训练班集合完毕,身为班长的雷英夫也是精神抖擞,突然上级传来消息,毛主席要亲自给大家讲课,在课堂上毛主席风趣幽默,古往今来的案例是信手拈来,大家是听得津津有味。

课间时分,伟人随意看了几本课堂笔记,轮到雷英夫时,毛主席不禁被吸引住了,他拿起工工整整笔记本端详好半天,一边看一边忍不住称赞点头。

伟人转头问身边的滕代远:“这个娃娃是什么情况。”

滕幽默地答道:

“原来读书读到一半,没钱辍学了,后来不管干什么都因为没人作保而未成,颇是有点风高夜黑投奔梁山的意味。”

或许是这段特殊的经历,触动到了伟人,他对滕代远说:

“等他毕业了,就把人调到我身边当参谋。”



滕代远点点头:“这娃娃确实不错,写得一手好文章,对许多事情也很有自己的见解,不会人云亦云。”

在一旁的雷英夫听到毛主席要调他到身边工作,险些激动到不能自已,但是后来发生的事却大大超乎了雷英夫的预料。

就在他翘首期盼,准备到主席身边学习时,上级却通知他要到重庆去。

原来1939年秋天,周恩来总理从重庆回延安,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时提出,叶剑英在重庆的相关工作已经开展,南方局急缺人手,需要派两名得力的助手担任参谋工作。

伟人想了想后,便向他推荐了雷英夫,并夸他:

“很有才华,对军事很有研究,假以时日在理论上必定有所作为。”

如此雷英夫虽然没能第一时间到伟人身边工作,但毛主席的金手指轻轻一点,还是给他开启了一扇人生机遇大门。



当年8月雷英夫和张清化来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报到,归于叶剑英旗下,担任参谋工作,第二年开春,叶剑英以18集团军参谋长身份参加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议。

此次会议的发言稿和原始文件由雷英夫进行整理材料、搜集证据,以提前应对国民党的“莫名发难”。

果不其然会议上,老蒋矛头直指18集团军,甚至扣了个“破坏抗战”的罪名,轮到叶剑英发言时,他不慌不忙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大量资料逐一针对国民党的诬蔑进行击破。

会议上老蒋眼见自己的阴谋被戳破,是又急又愤直接甩袖而去,至此叶帅“舌战群儒”的佳话是一传十,十传百,毛主席还要求将叶帅呈报的演讲稿在党内进行传阅,学习。

皖南事变后,叶剑英元帅回到延安担任中央军委参谋长一职,自然他此行也把得力助手雷英夫带在身边。



彭德怀、叶剑英、朱德、毛泽东

雷英夫回到延安后先是在总部作战局工作,后来叶帅工作繁忙,亲自点将让他来做自己的军用秘书,与此同时雷英夫还兼任《解放日报》的副刊编辑。

特别是当他奉叶剑英之命,发表的《苏德战争一年》文章,毛主席看过后也不禁拍案叫绝,当他得知此文执笔人就是自己当年看中的“雷娃子”时,也不禁欣慰道:

“有出息了,咱们军中有人才,出秀才。”

毛主席跟叶剑英越聊越高兴,索性决定亲自到王家坪见一见雷英夫,会面那天很快到来了,雷英夫紧张的额头冒汗,毛主席一边笑着打量他,一边向其问好。

雷英夫则略显紧张,话都说不顺溜了,慌乱之中才想起要给主席敬礼,伟人和颜悦色地说:

“你写的文章我看了,文字通顺,也很有说服力,我一口气就读完了。”



雷英夫实话实说:“是领导交给我的任务,有的思路方针都是领导们讲过的,我只不过是拾人牙慧而已。”

“哎,你可别小看自己,八路军里的秀才不多,重庆开会那次,你的笔压住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是立了大功的,我听说你还会作诗,我要给你取个名字,就叫洛阳才子好了。”

听着毛主席由衷的赞扬,此刻雷英夫是又惊又喜,他从没想过,自己不起眼的工作能得到伟人的认可,还受到了充分的表扬,心中不禁犹如暖流涌过,眼睛也微微有些湿润。

在机关的日子

解放战争打响后,组织有意让雷英夫到基层锻炼,于是1946年10月他来到华野10纵29师87团担任参谋长、副团长、83师参谋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又把他从部队调到北京,做了他的军事秘书和总参作战主任,由此可见中央领导人对雷英夫军事研究能力的认可。



雷英夫

1950年夏天,雷英夫正在工作时,突然有人通知其到勤政殿,毛主席要见他。

到了那里后,伟人直接开门见山:

“雷娃子,你到基层部队锻炼感觉怎样,看到炮火连天,血肉模糊,害不害怕?”

雷英夫略一思索道:

“害怕又不害怕,我们是革命队伍,不怕流血牺牲,但我怕自己能力不够,完不成任务,怕给毛主席和军委机关丢脸。”

伟人听了这话,眉眼弯弯示意他继续说:

“有些部队对我这样从大机关下来的人,是有点看法的,认为我们是高不成低不就,只会夸夸其谈,纸上谈兵。”



毛主席听完是哈哈大笑,事后从老领导叶剑英那里,雷英夫才知道原来自己是经历了一场“考试”,而他的直言不讳,实话实说也很是让伟人满意。

有时候毛主席甚至让雷英夫不要有过多顾虑,有问题随时向总理和他报告,可以说伟人对雷英夫的偏爱在军委机关是人尽皆知。

有一回趁着汇报工作的间隙,雷英夫试探着向毛主席请示说:

“主席,您开会时对我们强调要学习,我也很想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工作之余练练书法,您有没有写了不要的字,能不能给我一张,让我临摹学习。”

毛主席听完这话,头也不抬爽利答道:“别要那些不要的,要写就写能要的。”

结果第二天毛主席就派人给雷英夫送去了一幅书法作品。



那上面是伟人在武汉游长江时,兴致所至而写的《水调歌头 游泳》词,雷英夫得到伟人书法后是如获至宝,他专门请人把作品装裱起来,一直挂在家里欣赏。

只可惜这幅作品在那段特殊的年代被遗失了,雷英夫是遗憾万分,在那段日子里,他也身陷囹圄,差点一命呜呼,关键时刻又是毛主席和周总理救了他。

雷英夫既然在中央军委工作,日常接触的都是一线领导人,脾气古怪不苟言笑的林彪自然在内。

1966年时,雷英夫被派给林彪辅助整理材料,不知什么原因对于雷英夫写好的稿子,林彪是一个字也没用,事后林把自己在会议上的速记稿给了雷英夫,要求他把文字修改下再印发。

雷英夫细看过后认为内容不妥遂提出建议,没想到林彪是勃然大怒,没几天雷英夫就被关押起来。



林彪

结语:

直至8年后在毛主席、周恩来总理、叶帅的过问下,他才被解除监禁,那时的雷英夫得了脊索瘤,周总理特意安排专家为其会诊。

纵然被医生宣判只能活3个月,他依旧乐观,积极应对,仿佛正是印证了伟人所赠的“斗争”二字,他竟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

当已是耄耋老人的雷英夫,每每说起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关怀教诲和特殊时期的那些保护,总是历历在目,潸然泪下,2005年1月9日洛阳才子雷英夫在北京病逝。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在最高统帅部当参谋》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C%A8%E6%9C%80%E9%AB%98%E7%BB%9F%E5%B8%85%E9%83%A8%E5%BD%93%E5%8F%82%E8%B0%8B/12323089

澎湃 《河洛党史故事|“洛阳才子”雷英夫》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971274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