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公元200年,那是个战乱纷飞的年代,汉室已经成了一个摇摇欲坠的空壳,天下群雄割据,各地诸侯为了地盘、资源和人才争得头破血流。曹操这时候已经掌握了北方的大部分地盘,他的目标是统一中原,称霸天下。刘备则是个四处流浪的“创业者”,手下有几个得力的兄弟,比如关羽和张飞,但整体实力跟曹操比起来差了十万八千里。
而关羽呢?他是刘备集团的“金字招牌”,武艺高强、忠义无双,属于那种能打能扛的顶级员工。可惜刘备的公司经营不善,200年2月,曹操东征徐州,把刘备的地盘打得稀巴烂。刘备带着残兵败将逃跑,关羽和张飞被困在下邳城中,成了曹操的猎物。
曹操围住下邳后,直接用水攻,把城里搞得鸡飞狗跳。关羽虽然武力值爆表,但面对曹操的数万大军和许攸献策的水攻,也只能硬撑。这时候,曹操的劝降策略发挥了奇效。他派人跟关羽谈条件,说只要你投降,我就给你荣华富贵,还能保证你嫂嫂和刘备的安全。
关羽这时候心里其实挺复杂的。一方面,他对刘备忠心耿耿,觉得投降曹操有点背叛兄弟;另一方面,他也很清楚打不过曹操,继续死扛的话,只会连累嫂嫂和城中的百姓。于是他跟曹操立下了“三约”:第一,我只投降汉朝,不投降你曹操;第二,我投降后要继续效忠刘备;第三,我嫂嫂必须得到妥善照顾。
说白了就是:我可以暂时帮你干活,但我的心还是属于刘备的。曹操竟然答应了这个看似荒唐的条件。
关羽投降后,曹操对他特别好,给他封了“偏将军”,年薪2000石,还送了一匹名叫“赤兔马”的宝马。这待遇堪比公司年薪百万的总监了。曹操还专门安排张辽去跟关羽交朋友,试探他的忠诚度。
关羽对曹操的好意不无感激,但内心始终惦记着刘备。这种明里暗里的矛盾注定让人感到紧张。关羽在曹营的表现堪称教科书式的“低调做人”:打仗非常卖力,但从不掩饰自己对刘备的忠诚。在一次宴会上,有人故意问关羽:“你觉得曹公和刘皇叔谁更厉害?”关羽毫不犹豫地回答:“刘皇叔。”这话传到曹操耳朵里,换作一般老板早就气炸了,但曹操只是笑了笑,继续给关羽加薪。
200年7月,刘备在河北重新招兵买马,关羽得知消息后,立刻辞别曹操,带着嫂嫂回归刘备阵营。临走前他还特意写了封信感谢曹操的厚待。这种“辞职信”既有情又有理,但对曹操来说,关羽的离开意味着他失去了一枚重要棋子。
曹操为什么不杀关羽?原因其实很简单——他是个懂得权衡利弊的大政治家。
第一,关羽是个顶级人才,杀了他不仅浪费,还可能引起内部的不满。曹操的阵营里有不少降将,如果杀了关羽,其他人会担心自己什么时候也会步他后尘。与其让大家提心吊胆,不如展示宽容和大度,让降将们安心归顺。
第二,关羽的忠义形象对曹操来说是一张王牌。虽然关羽效忠刘备,但他也效忠“汉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本质上也是汉朝的“守护者”。留着关羽,可以提升自己在舆论上的道德制高点。
第三,从军事角度看,关羽的存在可以牵制刘备和袁绍的联合。曹操知道关羽迟早会离开,但他也知道关羽离开曹营后,不会立刻对自己动手。因为关羽对曹操的恩情有了心理负担。
关羽最终回到了刘备身边,继续成为刘备阵营的核心战将。而曹操呢?虽然失去了关羽,但却通过这次事件向天下展示了他的“唯才是举”理念。曹操后来的降将政策也受到了这一事件的影响,他开始更加注重对降将的善待,以此吸引更多人才。
关羽的离开对曹操来说是个遗憾,但却成就了关羽的忠义形象,也让曹操在人才管理上更加成熟。三国时代的人才流动,正是在这种复杂的权谋博弈中不断推进的。
小编想问:如果你是曹操,你会杀关羽吗?杀了他,可能短期内能消除威胁;但不杀他,却能赢得天下人的心。这种选择放在今天的职场也是个难题——是管住人的身体重要,还是管住人的心重要?曹操的选择告诉我们,真正的掌控不是让人害怕,而是让人心服。你认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