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则真实的故事,也是一座远离东京的日本地方小镇在老龄化与少子化夹缝中悄然流转的日常写照。
2013年,一位中国买家在日本新潟县长冈市购入了一套老旧小屋。1979年建成,仅有35平米,当年售价不过200万日元,按照当时的汇率折合人民币约14万元。卖房的是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人,那天,他坐着轮椅,被人推到签约现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完成了这笔交易。
房子里原本住着一对年迈的租客。尽管房屋易主,但这对老夫妻仍继续居住,合同中也明确:买房不能赶人。租客每月将约25000日元的房租汇入新房东的日本账户,生活平静而缓慢地延续着。
2015年,买家回国,将在日本使用的手机号注销。从那之后,租客便无法与房东取得联系。房屋年久失修,热水器等设备损坏也无从报修,只能在无奈与怨气中继续生活。多年过去,租金依旧按月打入,直到2024年突然中断。
租金的停滞让这位远在上海的房主心生疑问。他专程赴日,却因没有钥匙,既不能确定屋内情况,又无法请人强行开锁。曾经负责交易的房产中介已经倒闭,负责人也早已去世。
他辗转查找当年的购房合同,想求助当时的行政书士出具开锁文件,却又得知此人也已去世。唯一留下的线索,是当年参与协助交易的一家小型公司。几经波折,公司帮助找到了当年租客的相关信息——对方已进入半痴呆状态。也正是从这条线索,他终于辗转找回了房屋钥匙。
一套日本小房子,从前任房东,到行政书士、租赁中介、租客,乃至当年的房产协助机构负责人,几乎全数凋零。十多年过去,曾参与此事的人,90%都已不在人世。唯有这位中国买家,依旧在世,背负着这一段宛如时光凝固般的经历。
这并不仅是一个海外置产的冷门故事,更像是日本地方城市衰退的一个注脚。在人口外流、老龄化严重的地方城市,房产价格低廉得近乎荒谬。在日本的很多地方,房子已不再是资产,而是一个沉重的责任。偏远的、老旧的、不再有人继承与使用的住宅,在等待一个接一个的落幕。这不只是长冈的故事,也可能不只是一个中国人房东遇到的故事,它是整个日本老龄少子化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