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生态环境监测“神经末梢”不仅是提升监测效能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径。


图片来源/新华社

■李海楠

我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正迈出实质性步伐。生态环境部日前印发《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进一步提升技术装备数智化能力,推进建成新一代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民众对优质生态环境需求愈发迫切的当下,生态环境监测作为守护生态安全、保障民生福祉的关键环节,正经历着一场由数智化转型驱动的深刻变革。

一旦生态环境监测实现数智化转型,将在空气和地表水监测、生物多样性监测、声环境监测等多方面提升监测精度和智能分析能力,有效改善和剔除传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存在的监测范围有限、数据传输滞后、分析处理能力不足等诸多弊端。

具体目标方面,《方案》确立了“两步走”实施路径。

2027年实现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大幅提升,在重点区域率先探索以无人运维、智能采样、黑灯实验室、立体遥测为标志的新一代监测网络。

2030年实现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系统性重塑,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整体跃升,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全面实现,监测“智慧大脑”基本建成,总体效能满足美丽中国建设支撑需求,技术装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将实现全面升级。如果把传统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比作一张反应迟缓的“大网”,那么完成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则如同为这张“大网”注入了灵动的“神经信号”,使其“神经末梢”得以激活。

这不仅是提升监测效能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径。

从某种角度来说,数智化技术是激活“神经末梢”的核心动力。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让监测设备变得更加智能、精准。与此同时,利用这些技术形成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全方位、立体式监测。

这一监测网络就像一张细密的大网,其“神经末梢”遍布每一个角落,能够及时发现环境问题的“蛛丝马迹”。

而触发问题后所能获得的直接反馈,自然增强环境预警与应急响应能力。通过数智化监测网络,让生态环境监测具备了更强的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特别是,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实时分析和预测,能够提前发现环境问题的潜在风险,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调配资源进行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事件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

一方面,这将持续促进环境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为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环境政策和措施提供真实、准确、实时的一手数据;另一方面,最终将为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民生福祉的不断提升形成科学助力。

绿色产业发展也将进一步加速迈上“快车道”,与之相伴的是,全社会企业、公众的环保意识都将随之持续提升。

具体而言,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的加强将促使企业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动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公开和共享,将让公众更加了解环境质量状况,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可以预计,随着数智化转型不断深入,促成精准的生态环境监测和有效的环境治理,将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将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的居住条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总 监 制丨王 辉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