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后期,东野集中优势兵力一举将东三省攻克,国民党再次驻守的军队被完全瓦解,这场战斗的胜利巩固了我军对东北的控制权,也为之后淮海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先决条件。
在淮海战役前夕,我军集结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挥师南下在徐州地区集结,而对手则是国民党部队驻守的八十万大军。在开战前,蒋介石信誓旦旦的说道“六十万对八十万,优势在我!”
不过令老蒋没想到的是,他信心满满的优势在两个月后将会彻底土崩瓦解。黄百韬、黄维、杜聿明这些国军高级将领,更是在淮海战役中一个接一个被生擒活捉,这场不可思议的胜利更是让远在苏联的斯大林直呼“奇迹”
1948年9月16日,华野对山东济南地区发动大规模的攻坚战。国军在此地布置兵力12万,后方还有援军17万,相比我军的人数、装备,国军可谓是占据各种天时地利,但最关键的一点上,我军士气高昂、战术纵横,对比之下国军内部党派林立、明争暗斗不断,人和这一点上还是被我军抢了先机。
正因如此,在济南战役打响后的三天,守城的指挥官吴化文自知大势已去,遂带领手下两万余士兵投诚,我军凭借这一优势仅用八天时间就拿下济南,一时间周边的烟台、临沂等国军守将纷纷选择弃城逃跑。
济南战役的胜利,为我军的下一步行动奠定了基础,华野总指挥粟裕向中央发去电报,建议趁着对方立足未稳之际,对高邮、海州等发动突袭,以求能在短时间内将黄百韬部拿下。此时的国军内部,小诸葛白崇禧在作战会议中提出两个方案,一是集中兵力在徐州附近进行防御收缩,二是弃守徐州退至淮河。
徐州,历来被推崇为兵家必争之地,更是当时的战略要塞,一旦徐州失守后果必然会导致周边地区接连失守,届时国军处境必然会雪上加霜。所以徐州必须要守,可是谁来守呢?白崇禧不愿当这个重担,而且国军内部早已将相不和,万般无奈下,老蒋选择了刘峙。
刘峙这人能力虽说出众,但要带兵打仗而且是带领七个兵团作战,肯定不是最佳人选,但刘峙这人的最大好处就是对老蒋忠诚。
淮海战役打响后,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秘密进入徐州,等刘峙得到消息后,慌忙指挥部队作战,一旁的黄百韬、李弥兵团随机后撤到徐州东郊地区。此时我军看到国军各部都在忙着收缩战场,立即率部拦住后撤的黄百韬。
黄百韬眼看情势不对立即向李弥发出求救,但两人之间曾有过节,使得李弥不愿向黄百韬求助。加上刘峙也命令李弥回防,使得黄百韬左右孤立无援四面楚歌。
此时我党内部的秘密战线的两位同志,在这关键时刻率领两万余官兵起义,将黄百韬兵团彻底送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接到线报后,我军立即出击将黄百韬部全部歼灭,事后粟裕在会议这场胜利的时候,也是万分感慨,要是我军迟到四个小时,那么战局估计就成了另一个样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