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 月,斯诺克球员锦标赛决赛,47岁的约翰・希金斯以10-8的比分力克马克・塞尔比,成功捧起了职业生涯第 33 座排名赛奖杯。



这一刻,斯诺克世界再次被 “75 三杰” 的传奇所震撼。

至此,奥沙利文、希金斯、威廉姆斯三人合力将 “75 世代” 的排名赛冠军总数推向三位数,这是现代斯诺克史上最恢弘的集体成就,也是献给黄金时代最璀璨的谢幕礼。



奥沙利文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斯诺克运动的解构与重构。

1993年英锦赛,17岁零358天的他用一杆147分轰碎 “神童” 年龄纪录;

2022年世锦赛,46岁的他以37个排名赛冠军超越亨德利登顶历史第一。

41座奖杯背后,是左手持杆的漫不经心,是 “放弃147只因嫌奖金太少” 的乖张,更是史上最快破百速度(3分08秒)与最复杂走位艺术的完美融合。

他像一台永不停歇的造梦机器,用 “控球如绣花” 的宗师风范证明,极致天赋永远凌驾于时间法则之上。

2024年大师赛夺冠后,他对着镜头轻描淡写:“或许我的油箱里还有 5%的油。”

可正是这5%,让整个斯诺克世界屏息凝神。



如果说奥沙利文是燃烧的流星,希金斯则是精密运转的原子钟。

这位苏格兰人用33座奖杯构建了斯诺克最缜密的战术体系:母球永远停在对手最难受的位置,防守线路如同迷宫般令人窒息。

2011 年世锦赛决赛对阵特鲁姆普,他在15-17绝境下连扳三局的惊天逆转,将 “巫师” 的韧性与智慧演绎到极致。

当年轻选手沉迷于单杆破百时,希金斯用教科书般的 “四库解球” 提醒世人:斯诺克不仅是准度的较量,更是脑力的战争。

即便在45岁后体能下滑,他仍能凭借对球形的预判能力,在2022年冠中冠决赛10- 7击溃特鲁姆普。

正如亨德利所言:“和希金斯比赛,你永远要准备多打30局。”



马克・威廉姆斯的26冠或许在三杰中数量最少,但其传奇性毫不逊色。

这位威尔士人用 “世界上最准的左手” 开创了野性派打法:当所有人都追求完美走位时,他敢于在关键球选择 “拼死一搏”。

2018年世锦赛,43岁的他以黑马姿态夺冠,决赛中面对希金斯轰出10杆破百,用行动诠释了 “准度可以战胜时间”。

他的职业生涯充满矛盾美学:既能用教科书般的围球打出 147,也会因沉迷高尔夫差点退役;

会在输球后自嘲 “该去养老院了”,转瞬又在 2023 年英国公开赛击败 “90 后” 翘楚布雷切尔

这种混不吝的洒脱,恰是 75 世代最鲜活的注脚。



当特鲁姆普的单赛季6冠、布雷切尔的暴力进攻、颜丙涛的 “00后” 冠军相继涌现,75三杰的统治力确在衰退:

奥沙利文开始选择性参赛,希金斯连续两年世锦赛一轮游,威廉姆斯坦言 “打完比赛需要三天恢复”。

但他们的存在早已超越胜负 ——

奥沙利文重新定义了进攻美学,希金斯将战术思维推向哲学高度,威廉姆斯证明了天赋的千万种可能。



在斯诺克改革浪潮中,三杰恰似最后的古典主义大师:

他们经历过烟草赞助时代的纸醉金迷,也适应了现代赛事的快节奏商业化;

他们用 30 年职业生涯架起桥梁,让戴维斯时代的战术遗产与新生代的暴力美学完成传承。

当奥沙利文在采访中说出 “我们三个就像最后的三剑客” 时,这句话既像告别,更似加冕。





75 三杰的冠军总数或许终将被超越,但他们铸就的黄金时代永远镌刻在克鲁斯堡的橡木墙上。

就像温布利剧院的穹顶终要谢幕,但《哈姆雷特》的独白永远回荡 ——

这些用球杆写就的史诗,早已成为斯诺克运动的基因密码。

当某天最后一盏顶灯为他们熄灭时,我们终会明白:

有些传奇从未落幕,他们只是融入了星光本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