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
大学生就业是千家万户的“心头事”。构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重要着力点。相信随着各项务实举措逐步落地,将有更多的短板弱项被加快补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加丰富、更可持续的优秀人力资源。
在“金三银四”应届生就业的高峰时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简称《意见》),以20条重磅举措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从阶段性重点任务部署,到加快构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从具体行动到战略层面,《意见》释放出“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的重要信号,形成了一整套有体系、有闭环的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政。
作为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关系千家万户。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增长,从2022年起连续三年突破千万,已成为我国城镇新增就业的重要主体。围绕促进高等教育人才供需适配,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人才支撑,迫切需要突出问题导向,着力破解供需适配、服务升级、机制优化等方面问题。在今后十年高校毕业生总量还会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加快破解社会需求真实性、教育供给有效性、供需适配精准性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此次《意见》的最大亮点,是首次提出了优化培养供给体系、强化就业指导体系、健全求职招聘体系等构建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六个子体系,形成了一套贯穿高校毕业生培养、就业、帮扶援助全过程的就业服务框架。可以说,诸多举措不仅是立足当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的具体安排,更是着眼长远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
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是当前我国就业领域面临的主要矛盾。推动社会需求侧建立人才发展趋势及缺口状况的研究发布机制,构建以促进供需适配为导向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是构建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前提。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调整进程不断加快,新增本科专业布点数2.1万个,撤销或停招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数1.2万个。同时,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各地各高校加大学科专业调整力度,对标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高校联合企业、国家实验室等深入实施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加大工程技术领域高层次应用型领军人才培养力度。
《意见》强调科学研判人才发展趋势及供需状况,明确提出“优化高校层次类型和区域布局”“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组织地方和高校开展新设学科专业人才需求论证、存量学科专业就业状况评估”等举措,就是要在人才需求侧与供给侧之间寻求平衡,从而更好破解供需适配问题。
求职招聘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环节。现实中,求职招聘工作合力不足等问题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还不能完全满足高校毕业生对高品质就业服务的需要。如何挖掘国家重大战略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提供多元化精准化就业服务;如何发挥多元主体作用,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稳定和扩大就业容量;如何进一步纠正和消除就业歧视;如何畅通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职业发展路径……每一个环节都关乎高质量就业的成色,都需要将各地各部门的实践探索上升为长远的制度设计。因此,此番重磅文件中推出的诸多务实举措与暖心服务,无疑将为升级传统就业服务体系,帮助学生们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提供重要支撑。
大学生就业是千家万户的“心头事”。构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重要着力点。相信随着各项务实举措逐步落地,将有更多的短板弱项被加快补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加丰富、更可持续的优秀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