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跨越时空的通话,一本饱含乡情的书籍,不经意间揭开了鲁氏家族尘封百年的历史帷幕。家族先辈们跌宕起伏的命运轨迹,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清晰地浮现出来。
鲁德胜父子:战火中漂泊的命运
鲁文山老家位于卢氏县横涧乡东营子村,祖籍则是洛宁县下峪镇前上庄村。出于对其祖上故事的好奇,我向年逾古稀的表哥打听那段百年前的家族争斗。
在旧时光里,鲁氏家族在前上庄村称得上是殷实大户,家中坐拥五十余亩良田,在下峪街也经营着生意。鲁同生出生后,家里还特意雇了奶娘。鲁德胜,这位果敢干练、智勇双全的硬汉子,在族里极具威望,族中大小事务,叔伯兄弟们都听他指挥。他对聪慧的族孙鲁本善,更是疼爱有加。
1927年,王家以势欺人想霸占鲁氏族人的良田数亩,打残了鲁家族长。鲁德胜为了家族利益,单枪匹马前去讨要说法,却遭王家家丁拒门羞辱。愤怒之下,他开枪打死家丁,随即被王家追杀。退守虎头寨后,双方激战,王家又有两名家丁受伤。当晚,王家家主气急败坏,决定去故县河东搬救兵,誓要让鲁家鸡犬不留。其女婿王绍基,在故县一带是出了名的恶霸,听闻消息,第二天就带着王绍基和100多号民团气势汹汹赶来。然而,他们赶到虎头寨时,寨内早已空无一人。扑了个空的王绍基恼羞成怒,带队直奔前上庄村,却发现鲁家一族早已封门闭锁,人去楼空。原来,鲁德胜料到王家会报复,连夜带着妻儿逃往南山,同姓族人怕受牵连,也纷纷逃往南山。一年后,风波平息,鲁家族人才陆续返回家园。
鲁德胜将妻儿安顿在卢氏庙洼的废弃窑洞后,便投身张之朴部,到抗日前线,在对日作战中牺牲。不久,妻子在饥寒交迫中病逝,年幼的鲁同生沦为孤儿,开始四处乞讨流浪。他流落到卢氏县横涧乡东营子村后,先是被杨家收养。在杨家的日子里,他小心翼翼,努力干活,只为有个容身之所。可杨家有了亲生儿子后,他还是被赶出了家门。再次流落街头的鲁同生,饿得两眼昏花,走路都摇摇晃晃。幸运的是,申家老人申贵金心生怜悯,收养了他,鲁同生从此改名申来法,在东营子村扎下根来。
1949年春天,26岁的申来法瞒着养父报名参军。由于招兵的南方人听不懂他浓重的方言,登记时将“申来法”误写成“申兰芳”,这个名字伴随了他的军旅生涯。
入伍后的申来法,成为步兵第一七四师十五团的战士,奔赴淮海战役前线。战场上,硝烟弥漫,枪炮声震耳欲聋,战友们不断倒下。申来法红着眼,心中只有杀敌立功的信念。他穿梭在枪林弹雨中,在一次激战中,飞身扑向敌人的机枪阵地,与敌人近身肉搏,成功夺下阵地,为部队撕开突破口,立下二等功。
1951年,申来法转业,被安置到西安铁路局。面对城市里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生活,他很不适应。但日子还得继续,他娶妻生子,生活平淡而温馨。随着孩子陆续出生,微薄的薪水难以维持家庭开支。
1960年,全国闹饥荒,家里常常揭不开锅。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申来法无奈和妻子商量后,回到东营子村,重拾农具,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童年的苦难,铸就了他勤劳善良的品格。他对养父申贵金悉心照料,尽孝床前;对子女则严格要求,常教导他们做人要本分,做事要踏实。
上世纪70年代,申来法(鲁同生)怀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回到洛宁县下峪乡前上庄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他见到了曾在解放前暗中保护他的鲁北善。鲁北善拉着他的手,讲述起当年的恩怨:“你爹鲁得胜,是条好汉,可惜走得太早。按鲁家辈分,你二儿子就叫鲁文山吧,这样鲁得胜这一门也算后继有人了。”申来法眼眶湿润,儿时的记忆涌上心头。
此后,申来法守着东营子村,看着子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1997年12月4日,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睡梦中安然离世,享年73岁。
我根据鲁文山的讲述和表哥的回忆,撰写了《岁月长歌——洛宁申来法的半生戎马及尘世悲欢》。文章发表后,在卢氏和洛宁两县引起轰动,也激发了鲁氷认祖归宗的决心。
鲁同生全家福
鲁本善:乱世中的忠义守望者
鲁本善,大名鲁绍颜,1918年4月22日出生于下峪前上庄村。据上庄鲁姓老人回忆,鲁本善自幼聪慧,志向远大。他在老家读过几年私塾后,前往开封求学。1932年,从开封黎明小学毕业后,到卢氏县发展。在担任张家湾小学校长期间,他为了躲避王绍基对鲁氏后人的追杀,遂改名卢绍颜。任教时,他结识了曾任卢氏县国民党书记长薛湛然的妹妹薛小东,两人于1934年结为夫妻。1935年,大儿子鲁振兴在卢氏县出生。
1936年,卢绍颜投笔从戎,考入中央黄埔军官学校,成为第十七期20总队步科学员。毕业后,他历任卢氏县警察局巡官、卢氏县保安团第七中队中队长、中央陆军第七十三军暂五师十五团八连排长等职。在那个战火纷飞、山河破碎的年代,他殚精竭虑,守护一方安宁,每逢危难,总是身先士卒,扶危济困,深受百姓称赞。
1938年,时任卢氏县警察局巡官的鲁本善,收到本家爷爷鲁德胜的书信,信中托付他暗中保护小叔鲁同生。鲁本善利用职务之便,从庙洼开始寻找,历经周折,终于在东营子村找到了失散10年的族叔鲁同生(申来法)。此后,他多次前往东营子村看望、接济族叔。1948年,他还派两个护兵护送25岁的鲁同生回下峪前上庄,并将下峪老街的两间门面房卖给韦姓人家。
新中国成立后,鲁本善作为国民党旧部,因没有民愤,未被政府追究。他顺应时代潮流,解甲归田,回到上庄老家,改回原名鲁本善。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他守口如瓶,从未泄露鲁同生的任何消息。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在编修鲁氏家谱时,才将鲁德胜的后人鲁同生及六个子女写进族谱,鲁同生次子鲁文山在族谱里记作鲁氷。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鲁本善再次前往卢氏县东营子村看望鲁同生一家。鲁同生的妻子为他做了一件粗条子布衬衣,他则留下一张61岁时拍的照片作为纪念。孩子们将照片挂在堂屋正墙,如同供奉祖先一般。
鲁本善作为解放后上庄鲁家少有的文化人,晚年致力于家族事业。尽管年事已高,他仍怀着赤诚之心,担心家族世系混乱,于是潜心研读祖坟古碑,探寻先祖迁徙路径,梳理世系繁衍脉络,撰写鲁氏家谱。经过多年努力,终于让家族脉络清晰呈现,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1986年元旦,68岁的鲁本善在照片背后写下自己的学历和简历,并赋诗一首:
《1986年元旦有感》
南北奔走廿十冬
创业治家一无成
万尽艰苦风与险
渡过沧海变桑田
饱受酸辣苦无甜
扪心与我心无愧
堪慰当今乐晚年
1993年9月初三,鲁本善在上庄老家病逝,享年75 岁。
2024年冬,鲁同生次子鲁氷为报答鲁本善的护犊之恩,决定在乙巳蛇年清明回乡祭祖,并为鲁本善树碑立传,嘱托我撰写碑序:
公元二零二五年,岁次乙巳,序属孟春,清明时节,春和景明。鲁氏族人咸聚,立碑以彰先考鲁公讳绍颜之德。公又名本善,生于公元一九一八年四月廿二日,卒于公元一九九三年九月初三,享寿七十有五。公之孺人薛氏讳小冬生于一九二零年七月十九日,卒于一九七六年八月十六日,享年五十六岁。
公幼承庭训,颖慧卓然,束发之年,负笈求知,入黄埔军校,砥砺修身,志存高远,欲挽华夏于倾颓。学成归乡,逢乱世纷纭,出任卢氏县巡捕连连长,彼时烽火连天,苍生罹难,公殚精竭虑,护一方安宁,每有危难,公必身先士卒,扶危济困,恩惠普施,百姓咸称善焉。洎乎共和肇立,公顺应大势,解甲归田,侍双亲于堂前,承欢膝下,色养无亏,尽显孝子之诚。继而育子女,言传身教,恩威并施,终使儿孙绕膝,家道昌隆。公性谦和,与人无争,纵经风雨,未改其本善之心。平日行事,低调内敛,然遇家族之事,则勇挑重担,不辞辛劳。
及年逾古稀,公犹怀赤诚,念宗族传承,恐世系淆乱,遂聚精会神,缮写鲁氏家谱。寒来暑往,笔不停辍,历数载之功,使家族脉络清晰,支派明辨,先祖遗风得以赓续,后世子孙有所依循。又忆吾祖托孤之嘱,公一诺千金,倾毕生之力护吾父周全,危难之际,舍生忘死,其义薄云天之举,恩重如山,没齿难忘。堂弟鲁文山(又名鲁冰)感念鲁公护犊情深,慷慨援建,勒石铭记,以全宗族之义,特嘱余以实记之。
嗟夫!公之一生,于国尽忠,于家尽孝,行事磊落,德厚流光。今勒石为铭,铭记公德,垂范后世。愿鲁氏子孙,承公遗志,奋发图强,护家族繁荣,佑华夏昌盛。千秋万代,永享荣光。是为序!
洛宁县作协会员、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张清华 沐手谨撰
鲁氷:跨越时空的寻根之旅
鲁氷,原名申文山,又名鲁文山,是鲁同生次子、鲁德胜之孙。1963年,他出生在卢氏县横涧乡东营村,在家人的呵护下度过了幸福的童年。学生时代,他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和同学喜爱。然而,高考时他首战失利。考虑到家境贫寒,弟弟又到了上学的关键时期,为减轻父母的经济压力,他放弃复读,帮助父母供弟弟完成学业。
后来,鲁氷与武云鹏相识相爱,步入婚姻殿堂。一年后,儿子鲁磊出生,一家人生活幸福美满。1992年,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他响应政府号召,带着妻儿奔赴新疆,落户于新疆建设兵团某农场。
2006年,儿子鲁磊考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毕业后在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工作。为了与儿子团聚,鲁氷夫妇迁居北京。
鲁氷重情重义,心系家乡。得知车迎新行长要在卢氏县营子村筹建郭华故居尊师重教园时,他积极参与,不遗余力。
鲁氷始终牢记父亲的临终嘱托,不忘鲁本善为自己取名鲁文山的深意,认祖归宗的愿望在他心中愈发强烈。他将微信名设为鲁文山,以此表达对鲁氏祖根地的思念。2021年疫情期间,他和妻子回到洛宁县下峪上庄村,在村头遇到本家大哥鲁文仲。两人聊起爷爷鲁德胜,鲁文仲所知有限。当鲁氷询问鲁本善的住处时,才得知鲁本善已去世,他带着遗憾离开。
2023年退休后,鲁氷的思祖情怀愈发浓烈。2024年冬,他偶然发现我的拙作《悉说下峪》,主动联系我,此后我们成了好友。通过我的介绍,他与本善大哥的外甥女董连英、鲁文仲大哥、鲁孝民、鲁秀本、鲁学义等人取得联系。秀本发来的上庄鲁氏家谱信息和墓碑照片,他都欣喜地与我分享。
他痴迷于研读家谱,对家谱内容的了解甚至超过了老家保管家谱的人。在他的影响下,我也对上庄鲁家的故事产生了浓厚兴趣,先后帮他辨释《鲁氏家谱序》、解读《鲁氏创修祠堂碑记》、释义《叔父锡堂及叔母董郝氏合葬墓记》,并撰写《鲁本善薛小东合葬墓碑序》。
清明节前夕,鲁氷回到洛宁,支付刻碑费用,购置青砖、水泥、琉璃瓦等材料,与鲁秀本、鲁小民等人一起将墓碑拉回下峪上庄。鲁氏族人热情迎接他的归来,为鲁德胜有这样优秀的后人感到骄傲。大家齐心协力,为鲁本善墓碑稳石,为先祖锡堂碑加盖碑楼。
鲁氷回乡祭祖、为恩人立碑、为先祖加盖碑楼的善举,极大地促进了上庄鲁氏后裔的团结,改变了以往各支系各自为政的局面,增强了家族凝聚力。
4月1日,上庄鲁氏后裔齐聚一堂,共同上坟扫墓,为先祖锡堂碑楼剪彩。祭祖仪式上,长辈向晚辈介绍鲁氏先祖的功德、迁徙路径和各支分布情况,并提出续修家谱的倡议。现场旌旗飘扬,鞭炮齐鸣,场面庄重感人。
祭祀结束后,大家积极投入续谱工作。鲁氷表示,愿意承担新谱印刷的全部费用,为传承鲁氏家族文化、弘扬优秀家风贡献自己的力量。
4月2日,上庄鲁氏族人一行15人与鲁氷前往卢氏县东营子村,为鲁同生上坟扫墓。
得知上庄鲁氏族人陪鲁文山回卢氏祭祀父母,卢氏县原县委书记彭修身、原人大退休干部王永华,旅游局领导李文增、营子村支部书记赵安民等领导热情接待鲁文山及其族人,并陪同参观了卢氏城煌庙、老县政府、城堭庙和兴贤里营子村尊师重教园等文化景点。
至此,这段尘封百年的家族恩怨落下帷幕。
2025年清明节,鲁氷的认祖归宗之旅,开启了上庄鲁氏家族兴旺发达的新篇章。
作者简介:张清华,网名晓青,河南洛宁人。洛宁县作家协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有上百篇诗文在《永怀河洛间《洛宁城事》《洛宁文友》《搜狐新闻》《今日头条》《天山诗歌》《建安风》等网络平台发表,2022年12月出版文集《悉说下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