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之名,让“爱如潮水”灌溉南山。

以树为誓,让“爱就一个字”守护民勤

当悠扬的情歌与苍翠的山林相遇,旋律与自然共鸣,谱写出一曲动人的生态乐章;当对偶像的炽热情感转化为对自然的深切守护,热爱与责任交织,凝聚成一份沉甸甸的绿色使命;当生日的祝福化作一片新绿的希望,心意与行动交融,孕育出一片充满生机的未来——这份浪漫超越了简单的庆贺,拥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这不仅是对偶像的致敬,更是对生命的礼赞,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的深情呼唤。



在张信哲生日(3月26日)这一特别的日子里,他的歌迷们选择了一种独特而富有深意的方式来庆祝——以张信哲的名义,积极参与了凉州区林业和草原局所倡导的“我在南山有棵树”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以及“请到民勤种棵树”的公益活动。在活动中,他们种下了山杏24株、云杉42株、侧柏33株、油用牡丹27株以及山楂716株,同时捐赠梭梭树1326棵,总计2168株树苗,为南山的绿意盎然再添新彩,为民勤防沙固沙贡献了一份力量。




这2168棵树,不仅是对张信哲生日的温馨祝福,更是歌迷们对绿色未来、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每一株树苗,都深深寄托着他们对偶像的无尽敬爱、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以及对大自然的无比敬畏。

山杏的顽强生命力,恰如张信哲歌声中流淌的深情,历久弥新;云杉的巍峨挺拔,宛如他对音乐的坚定追求,屹立不倒;侧柏的四季常青,象征着他们与偶像之间那份永不褪色的情谊;油用牡丹的华美瑰丽,仿佛他舞台上的耀眼光芒,令人瞩目;而山楂的硕果累累,则如同他在音乐道路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满载而归。梭梭树生命力顽强,如同他一直坚持做公益。

三十年光阴流转,他的歌声始终陪伴在我左右,像一缕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无数个平凡的日子。从青涩懵懂的少年到如今成熟稳重的年纪,张信哲的歌声早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音乐,不仅是旋律与歌词的结合,更是情感的寄托与心灵的慰藉。无论是成功的喜悦,还是失败的落寞;无论是快乐的瞬间,还是悲伤的时刻;无论是迷茫的低谷,还是坚定的前行,他的歌声总能在心底找到共鸣,仿佛每一首歌都在记录着我的故事,陪伴我走过人生的起伏与变迁。

在这三十年中,张信哲不仅用音乐打动了无数人的心,更以他低调谦逊的品格和无私的公益行动树立了正面的榜样。他始终秉持着“用音乐传递爱与温暖”的信念,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默默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偶像力量,用真诚和善良赢得了无数人的尊敬与喜爱。


如今,以植树的方式表达对他的祝福,不仅是对偶像的热爱,更是对这份三十年情感的深情回馈。愿这片树林,如同他的歌声一样,生生不息,永远常青;也愿他的善良与坚持,如同这片树林的根脉,深深扎根于大地,滋养更多人的心灵。

这片由爱与希望共同孕育的树林,将成为张信哲与歌迷之间情感纽带的永恒见证。每当微风轻拂过树梢,沙沙作响的叶片是他动人的歌声;每当阳光洒满林间,斑驳的光影承载着歌迷们无尽的祝福与期盼。



以爱之名,播撒希望的种子。愿这片充满生机的树林,在未来的岁月里茁壮成长,枝繁叶茂,不仅为凉州南山增添一抹动人的绿意,更为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贡献一份不可或缺的力量。


编辑后记:

武威古称凉州。凉州(武威)既有被想象的一面,也有被记录的一面。被想象的凉州是文学艺术中的意象符号,是被武威之外的人根据历史和文化符号构建的想象空间;而被记录的凉州(武威)则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西北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其历史沿革、文化遗存和现实发展都有确凿的记录和证据。

被想象的凉州,被记录的凉州,这两者共同构成了凉州(武威)丰富而多元的文化形象。凉州“由大到小”的变迁导致不同历史时期对凉州的界定存在差异形成了“凉州”作为文化符号的模糊性。

在文学艺术和文化表达方面凉州由实到虚,成为很多文学爱好者想象中的一个文化概念。对许多人而言,凉州是边塞的象征,充满了雄浑、豪放、浪漫、悲壮等情感色彩,这种想象使凉州(武威)在中国文化版图中特立独行。

凉州既是“醉卧沙场君莫笑”的豁达与豪迈,又是“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孤寂与坚韧。有人因唐诗《凉州词》而记住这里,有人因贾诩、张轨、鸠摩罗什等历史人物,而记住这里。

这一次被记住的,是武威的治沙人。2012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断言,民勤绿洲将在短期内消失,成为“第二个罗布泊”。但美国人低估了民勤人对家乡深沉的热爱与执着坚守。

凉州区“我在南山有棵树”、民勤县“请到民勤种棵树”、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天祝县“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这一系列感人的行动,如同春风化雨,让绿色的希望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武威人团结一心,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为家乡植树造林,筑起了一道道绿色长城。

“植”此青绿,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与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的漫长角力中,武威人从未孤单!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用直播镜头代替传统说教,以"种一棵树最好的方式就是种下自己"的行动宣言,将生态责任转化为可参与的生活方式。这种转译消解了宏大叙事的沉重感,使环保理念自然融入青年文化。

看到社交媒体上那些从四面八方涌入武威的年轻人,百年前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的接力棒被这些年轻人牢牢抓在了手中!环保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概念,而是可以用双手丈量的社会实践。


人若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感谢张信哲和张信哲歌迷后援会对武威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与支持!谢谢!

张信哲照片授权:赤茶色曼特宁

本文作者:张信哲歌迷后援会

本文编辑:慕容洞唐

阅读更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