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固定的时间表。


最近,网络上突然爆火了一个词——“老鼠人”。

这个词一出现,瞬间引发了无数年轻人的共鸣。

仿佛一夜之间,大家都成了“老鼠人”。

你要是在抖音上搜一搜,能看到一堆年轻人分享自己 “确诊为老鼠人” 的一天。

这些视频里的生活,和很多人的日常简直一模一样——

中午才睡眼惺忪地醒来,啥事都拖着不想干,间歇性地给自己打打气,可很快又泄了气。


“老鼠人”这个概念最早源于英国留学生。

冬天的英国,阴雨连绵,天黑得早,下午三四点太阳就下山了。

出门吃喝玩乐成本高,自己做饭又麻烦,外卖还叫不到。

于是,留学生们索性从早躺到晚,不出门,随便弄点东西吃,生活简单到极致。

这种生活状态,被他们自嘲为“老鼠人”。


图源:@ 提莫西

回到国内,“老鼠人”这个梗迅速火了起来。

它指的是那些生活低能耗、低欲望、作息颠倒的年轻人。

他们的生活轨迹简单到令人咋舌:

日均步数个位数,洗澡要提前哄自己两小时,吃饭靠外卖续命,手机电量低于5%才不情愿地充电。

“老鼠人” 的一天到底啥样?不妨来看看:

11:00,阳光早就洒满大地了,可 “老鼠人” 才在闹铃的无数次催促下,睡眼惺忪地醒来。


不过,醒来也不意味着要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而是顺手拿起手机,点开咖啡外卖。

然后就开始躺在床上,手指在屏幕上划来划去,沉浸在虚拟世界里。

14:00,咖啡早就送到了,可 “老鼠人” 在刷手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又睡着了。

等再次迷迷糊糊睁开眼,咖啡已经凉了。


17:00,实在憋不住了,才磨磨蹭蹭地从床上爬起来,去上个厕所,顺便把早就凉透的咖啡拿进来。


18:00,一边喝着冷咖啡,一边刷视频。

心里明知这个点儿喝咖啡,今晚又得失眠,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只想在这短暂的娱乐里忘掉一切烦恼。


19:00,肚子开始咕咕叫,才想起该吃晚饭了。

于是,又开始纠结吃什么,在各大外卖平台之间来回切换,挑来选去,最后随便点了一份外卖。


21:00,外卖终于到了,这才吃上今天的第一顿饭。

一边看着剧,一边机械地往嘴里塞着食物,仿佛这就是一天中唯一的慰藉。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老鼠人”,可以看看有没有这些特征:

整天低能耗生存,运动量基本为零,除了在床上翻来覆去刷手机,根本不想动;


对啥都提不起兴趣,吃一顿外卖就能打发一天;


干啥都拖延,拿个外卖、洗个澡,都得哄自己半天;


作息完全颠倒,喜欢昏暗无光的环境,窗帘常年不拉,熬夜成了生活的常态。


网上甚至流传着一个“灯光鉴别法” 来判断朋友是不是 “老鼠人”。

在聊天时,突然给对方发一张超亮的黄色灯泡图片。


正常人可能会疑惑地问:“你发这个干啥?”

但要是 “老鼠人”,大概率会直接发个 “?”,或者崩溃地喊:“为啥这么亮!快把我灯关了!”


因为他们的眼睛早就适应了黑暗,强光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 “天敌”。

本以为 “老鼠人” 只是个别现象,可一打开评论区,好家伙,全是年轻人在感慨:

“这不就是我吗”“感觉在监视我生活”。

这种看似荒诞、消极的生活方式,竟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在 “老鼠人” 爆火的同时,网络上还出现了一群和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人 ——

精力充沛的老年人。

就说网红博主梅英阿嬷,她展示的《90 岁自律女生高能量的一天》,让人惊叹不已。

7:05,阿嬷准时起床,给自己冲一碗鸡蛋羹,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


7:20,给孙子煮糖水蛋,满满的都是对家人的爱。


7:40,开始磨豆浆、洗滤布、过滤豆浆,手法娴熟,一看就是生活的老手。

8:50,做豆浆米粉,准备一家人的早餐。

9:30,砍芋头、蒸芋头,为接下来的美食做准备。

10:25,洗大水缸、给水缸接水,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11:00,煮排骨汤、煮米饭、炒菜,一顿丰盛的午餐在阿嬷的忙碌中逐渐成型。


吃完午饭,阿嬷也不闲着,看会儿莆仙戏,享受一下精神文化生活。

下午,接着刷拖鞋、蒸红团当下午茶。


晚上,继续做豆浆炒米粉,吃完晚饭,出门遛弯、喂猫,和邻里唠唠嗑。


回到家,看看美食节目,学习学习新的烹饪技巧。

阿嬷这一天,从早到晚,安排得满满当当,活力四射。


再看看那些 “老鼠人”,整天瘫在床上,无所事事。

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不少年轻人破防了,纷纷感慨:

“老年人像打了鸡血,我却像得了鸡瘟。”

“奶奶一上午做的事,顶我一星期的。”




那股淡淡的死感,真不知到底谁才是二十出头的年纪。


看到这,有人不禁要问,“老鼠人” 成天躺在床上,他们靠什么维持生活呢?

其实,“老鼠人” 群体来源挺复杂的。

这几年经济形势不太乐观,各行各业都在裁员,好多年轻人丢了工作。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找工作四处碰壁,干脆就躺平在家,过上了 “老鼠人” 的日子。


为了节省开支,他们减少社交,降低生活开销,能省则省。

有网友晒出自己躺平后的开销,一个月花不到 300 块,一天就吃一顿简单的饭,因为活动量少,也不怎么觉得饿。


还有一部分人,平日里是勤勤恳恳的上班族,在写字楼里为了生计忙得晕头转向。

可一到周末,就像变了个人,瞬间化身 “老鼠人”。


工作日的高压状态,把他们的精力榨得一干二净。

每天早上,被闹钟从美梦中硬生生叫醒,睡眼朦胧地洗漱,然后一头扎进拥挤的地铁或公交,在人挤人的车厢里被挤得东倒西歪。

到了公司,面对堆积如山的工作,精神高度紧绷,不停地解决各种难题。

下班后,常常已是深夜,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家,只想马上瘫倒在床上。

只有周末,他们才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于是就选择用最慵懒、最放松的方式来度过这宝贵的两天。


在这样的环境下,年轻人感到迷茫、无助,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动力,只能用 “老鼠人” 这种方式来逃避现实的压力。

从某种角度看,“老鼠人” 现象是年轻人对社会现状的一种无声反抗。

他们以低能耗生活,对过度欲望断舍离,来对抗社会的焦虑和压力。

不再追求物质丰富和社会地位提升,而是关注内心需求,寻找简单、平静的生活。


看似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但背后却藏着年轻人的无奈与挣扎。

他们不是真的不想努力,而是被逼无奈后的自我保护;

他们不是懒,而是被社会环境逼迫到这种状态;

他们不是废,而是在系统性剥削中选择了最小化伤害。

“老鼠人”现象,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就像某位网友说的,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天,25 岁不过才早上 7:30。


未来还有无限可能,千万别在最该奋斗的年纪,选择了彻底躺平。

希望有一天,这些“老鼠人”能够重新找回自我。

褚墨有限,不尽欲言。愿每个在看的你,顺颂时祺,秋绥冬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