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深秋,中南海菊香书屋,毛泽东握着老同学周世钊的手感慨:“我没有正式上过大学,也没有去国外留过学,我的学问都是在一师打下的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这番肺腑之言,将时光拉回到1913年那个春寒料峭的清晨——20岁的韶山青年怀揣《民立报》,踏入长沙城南书院旧址,叩开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校门。这座承载着湖湘文脉千年积淀的学府,就此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思想策源地。

一、千年学府的精神血脉



湖南第一师范的前身可追溯至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张栻创办的城南书院。作为湖湘学派的重要阵地,书院秉持“经世致用”理念,朱熹与张栻在此展开的“朱张会讲”,开创了中国学术史上自由论辩的先河。这种兼容并蓄的学风,在近代演变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底色。1903年,湖南巡抚赵尔巽将城南书院改为湖南师范馆,标志着传统书院向现代师范教育的转型。1912年,教育家符定一将其更名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确立“人格教育、国民教育、实用教育”的宗旨,吸引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等名师汇聚。

一师的建筑群落无声诉说着历史的变迁:古朴的文庙大成殿与西式风格的教学楼相映成趣,走廊间悬挂的“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校训,由徐特立手书;毛泽东当年居住的第八宿舍,木格窗棂上还留存着他刻下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字迹。这种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校园环境,恰如青年毛泽东的思想轨迹——既浸润于王船山“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湖湘学风,又沐浴着新文化运动的时代风潮。

二、求学问道的思想淬炼



1913年春,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第四师范,次年两校合并后转入第一师范。在这里,他经历了从“师范生”到“革命家”的蜕变。

(一)名师垂范:思想启蒙的三重维度



杨昌济的修身课是毛泽东思想觉醒的起点。这位“板仓先生”以“欲栽大木拄长天”自勉,将康德哲学与王船山思想熔铸为独特的教育体系。他要求学生撰写《讲堂录》,毛泽东在十万字的《伦理学原理》上写下1.2万字批注,提出“个人有无上之价值”的观点。徐特立则教会他“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治学方法,引导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体育之研究》,系统阐述“德智皆寄于体”的体育观。方维夏的“读无字之书”理念,促使毛泽东1917年与萧子升徒步900余里,深入宁乡、安化等地考察民情,写下《民众的大联合》的雏形。

(二)知识重构:自主学习的革命

毛泽东的课表始终“不按常理出牌”:国文课上研读《昭明文选》,数学课上却在《资治通鉴》上圈圈点点。他自创“三不谈”寝室规则(不谈琐事、不谈金钱、不谈男女),将精力投入到“文明其精神”的求知之旅。学校图书馆的借阅记录显示,他三年间借阅哲学、历史、地理书籍达1180册,平均每天阅读1.2册。这种“贪读”习惯在1915年达到顶峰——他在《新青年》创刊号上读到陈独秀的《敬告青年》,连夜写下《心之力》一文,提出“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的宏大命题,被杨昌济评为“力拔山兮气盖世”。

(三)实践突围:社会课堂的觉醒

1917年秋,毛泽东发起“人物互选”活动,以49票当选全校第一,获“毛奇”称号(德国名将,喻指军事才能)。这场民主实践让他深刻认识到“群众路线”的力量。同年冬,他组织学生志愿军智缴北洋溃军枪械,上演现实版“空城计”,展现出超越年龄的胆略。更具历史意义的是1917年工人夜学的创办:毛泽东亲自编写教材,用“火车为什么能跑”“电灯如何发光”等通俗问题开启工人的智识,这是中国知识分子与劳工阶层结合的早期实践。

三、精神底色的深层锻造

一师的七年半时光,为毛泽东的思想体系注入三大基因:

(一)湖湘学派的经世传统

张栻“知行互发”的思想在毛泽东身上转化为“实践第一”的方法论。他在《讲堂录》中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这种务实精神贯穿其一生。1918年的“游学”经历更让他深刻认识到:“救国救民的方法,在于找到大本大源,而大本大源在于工农大众”。

(二)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滋养

杨昌济将《新青年》引入课堂,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出的“野蛮其体魄”,与陈独秀“兽性主义”遥相呼应。他组织新民学会,从“革新学术”走向“改造中国与世界”,正是对新文化运动“德先生”“赛先生”的实践回应。

(三)革命意志的淬火成钢

1915年“二十一条”签订后,毛泽东参与编辑《明耻篇》,写下“五月七日,民国奇耻”的悲愤批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长沙领导“驱张运动”,首次展现政治动员能力。这些经历印证了他后来的论断:“一师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

四、百年学府的精神回响



1950年,毛泽东为母校题写“第一师范”校名,并留下“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校训。这十字箴言,既是对一师教育传统的凝练,也是对自己求学岁月的总结。

(一)师范教育的标杆

从城南书院到现代本科院校,一师始终坚守师范教育的初心。2006年启动的免费师范生项目,累计培养2万余名乡村教师,90%扎根基层,成为湖南基础教育的“脊梁”。这种“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育人模式,正是毛泽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思想的当代实践。

(二)红色基因的传承

2024年3月,总书记考察一师时强调:“一师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好地方”。学校将毛泽东求学旧址辟为“大思政课堂”,通过沉浸式体验、AI技术复现历史场景,让青年学子在“征友启事”“夜学教案”等文物中感受革命精神。这种“以红色校史铸师魂”的教育创新,使一师成为全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典范。

(三)时代精神的延续

在一师校史馆,陈列着毛泽东1917年手绘的《中国地图》,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省矿产、人口数据。这幅地图见证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也启示着当代青年:真正的学问,从来都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如今,一师学子延续着“游学”传统,每年组织“重走毛泽东考察路”实践活动,用脚步丈量新时代的中国大地。



站在妙高峰上俯瞰湘江,千年学府的钟声依然悠扬。毛泽东当年洗冷水浴的古井旁,年轻学子们正诵读着《体育之研究》;工人夜学旧址里,人工智能技术复现着“毛先生”授课的场景。这座见证历史的学府,始终在回答一个根本问题:教育,如何培养出“拄长天之大木”?答案或许藏在毛泽东1950年的题词里——“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这十字校训,既是对一师精神的凝练,更是对所有教育者的永恒叩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