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5240字 | 阅读需11分钟
徐州是汉文化发源地,也是与山东并列的中国两大风筝发源地之一。 作为中国人发明的历史悠久的民间工艺品,风筝兼具玩具与飞行器的特性,其起源与徐州有着极深的渊源。
风筝起源之谜
关于风筝的起源,有诸多说法。有说风筝是一种玩具,通常以竹篾为骨架糊以纸、绢而成,用长线系之,借风力牵引,能够乘风高飞。有的装上竹哨,能迎风发声,故称作风筝,俗名纸鹞。还有一种说法称中国风筝为人类最早的重于空气的飞行器。另外还有人说风筝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就形式而言,中国风筝的名称从古至今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风筝称作“鸢”“木鸢”等,因为古人制造风筝,希望像鸟一样翔空。二是随着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的普及),出现了 “纸鸢”“飞鸢”“风鸢” 的说法,纸的应用成为风筝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三是明清时代人们对空气以及风筝飞升规律有了新的认识,风筝完全取代了“纸鸢”而成为固有的名称。
风筝究竟起源于何时?谁最早把风筝用于军事和实用中?风筝对于科技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力?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放纸鸢的儿童
“风筝”一词最早的文字记录出现在宋代,宋代高承所著《事物纪原》一书说:“纸鸢俗谓之风筝。”宋代曾敏行《独醒杂志》亦从此说,谓:“今之风筝,古之纸鸢也,创始于韩淮阴(信)。”到了明代陈沂在《询刍录·风筝》中记载:“初,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作声如筝,俗名风筝”。 说五代时期的李邺,曾在宫中以线放纸鸢为游戏,又别出心裁地在鸢的头部安装竹笛,风入竹哨,发出像古筝一样的响声,因此得名“风筝”。此后风筝一词沿用至今。风筝又名纸鸢、纸鹞等,中国北方称“纸鸢”,南方称“鹞子”。
究竟谁才是中国风筝的第一发明人呢?现在有两种说法。
一说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由古代哲学家墨翟(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制造。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人以鸟为形,以木为料,制成可在空中飞行的“木鸢”。《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墨子斫木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耗时三年以木为料制成 “木鸟”,仅飞一日即损。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创造了风筝的雏形,后来墨子的学生巧匠鲁班根据他的设计理念“削竹为鹊,成而飞之”,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做成喜鹊的样子,乘风力飞升上至天空达三天之久,名为“竹鹊”,进一步推动了风筝前身的发展。鉴于墨子与鲁班均为鲁国人(一说墨子是宋国人),由此推断,风筝鼻祖“木鸢”的发源地应在齐鲁一带。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风筝的发明者是汉代的韩信。唐代赵昕《息灯鹞文》有“我闻淮阴巧制,事启汉邦;楚歌云上,或云子房”句,此话说的是楚汉相争时,韩信巧制一木鸢,子房(张良)坐于其上,令士兵引起上升,直达项羽营帐,张良于上吹箫作楚歌,涣散了楚兵斗志。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由来。《事物原纪》书中则记载了汉高祖刘邦在征战陈豨时,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地道的距离。这两个传说明确了风筝在战争中的应用,韩信也成了第一个在战争中应用风筝的人。
徐州——风筝起源的重要地标
徐州作为汉文化发源地,与风筝的历史渊源深厚。据《徐州府志》新千年整理全本记载:城东三里为子房山,一名鸡鸣山。(县志云:张良吹箫散兵处,或云即彭城山。)明金銮《子房山诗》:“报主元非汉,封侯岂为留。早求沧海士,晚伴赤松游。故国山犹在,黄河水自流。王孙归去好,春草遍芳洲。”程毓政《望子房山·山上有祠》:“子房祠在望中岑,蔓草寒烟尚可寻。五世报韩终有恨,一时兴汉本无心。书传黄石知真赝,名配青山自古今。立马斜阳无限思,天教风壑助豪吟。”《徐州府志》、明金銮《子房山诗》及程毓政《望子房山・山上有祠》均有相关描述,为这段历史增添了诗意与底蕴。
非遗传承人张家鑫制作的《楚汉相争》风筝
“四面楚歌”的故事发生在徐州地区,张良使用的大型牛皮(或丝绸)风筝,堪称徐州乃至中国早期风筝的雏形。因造纸术尚未发明(西汉初期才有纸,东汉蔡伦改进),当时多用皮革、丝绸制风筝。
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
此外,据史料记载,在距今千余年的北齐时代,彭城太守为救围城之困局,特做一大风筝趁夜色送消息到城外,得以救城。唐宋虽早有风筝之名,但不论是实物还是绘画艺术中,都无风筝形象出现。宋元以来至清代,虽然有实物罕见传世者,但制成图并注以文的,唯有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记录诸多飞禽、沙燕之类风筝。
徐州风筝的当代传承与发展
80年代徐州人放风筝
在徐州,风筝不仅是文化传承,更是融入生活的民俗风情。这一习俗在清明节前更具特殊意义,老百姓在清明节前给前辈上坟时,总要带着一只风筝,到了野外,放完风筝后把线扯断,让风筝飘向空中飞走。这种习俗叫“放晦”,意味着憋闷了一冬天的晦气都随着风筝给释放出去,同时也祈求来年平安顺利祥和。
关于风筝载人上天,张良乘牛皮风筝的传奇故事虽有夸张成分,史实难考,但从技术角度看,牛皮风筝属板式大风筝,在强大风力下确能飞升。如今,国内不乏风筝载人上天的实例:2021年4月30日,徐州一位风筝爱好者用大型龙风筝将70多斤的年轻女子升至六米多高空并安全放下;2009年10月,广东汕头澄海区“汕头风筝王”陈旺松放飞的“龙头蜈蚣风筝”搭载小学生上天。
龙头蜈蚣风筝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