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民党军队体系里,对高级军官冠以 “座” 字相称,是极为常见的一种尊称表达。“座” 字,追根溯源,蕴含着 “宝座” 这一尊贵意象 。



其历史渊源可回溯至久远的封建社会。

彼时,于诸多正式场合,座位是地位与权力的象征。

在朝堂之上,皇帝稳坐龙椅,接受满朝文武的朝拜,众臣则毕恭毕敬地站立两侧,听从圣谕;在军营营帐之中,主帅端坐于营帐首位,麾下将领们整齐列于四周,以站姿聆听调遣、领受命令 。

从唐代起,“座” 字正式演变为一种敬语,广泛应用于下级对上级的尊崇称呼场景,即便在没有直接隶属关系的社交场合,也常被用作表达敬重的言辞。比如在科举体系下,进士们会将主考官尊称为 “座主” 。

到了明清两代,“座师” 这一称谓盛行,成为举人、进士们对主持科举考试的主考官的特定敬称 。

进入民国时期,尽管社会制度历经革新,政治体制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但部分传统的称谓习惯依旧顽强延续。

早在晚清的小说作品里,就已出现 “帅座” 这样的称呼。

蒋介石在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一职后,率先自称 “委座”,久而久之,下属们纷纷效仿,这种称呼方式在国民党内部迅速传播开来。

此后,在国民党军队的各级编制中,这一称呼模式不断衍生,下级军官为彰显对上级的敬重,便创造出 “军座”“师座”“旅座”“团座” 等一系列带有 “座” 字的尊称,一方面借此凸显上级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也用于清晰界定军队内部的等级秩序 。



然而,需特别指出的是,在真实的国民党军队日常运作中,“师座”“旅座”“团座” 这类称呼并不像众多影视作品所呈现的那般普遍与高频。

深入探究民国时期的一手史料,诸如往来书信、个人日记、机密电报等,会发现这些称呼出现的频率相对较低。

在当时的语境里,“委座” 和 “钧座” 更为常见。

“钧座” 作为下级对上级的一种高度尊敬的称呼,不仅在军队体系中广泛使用,在民间社会,普通民众对军政要员表达敬意时也会采用。

而且,“钧座” 并非国民党所独创,早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这一称谓便已在官场和社交场合广泛流行 。

不过,北洋政府时期并没有严格规定必须使用这样的称呼,它只是一种习惯和非正式的尊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