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异化与国本之忧(杂文)
作者/钱力桂(安徽)
【作家/诗人风采】
★钱力桂,别号铜都无痴,安徽铜陵市第十二中学高级教师,曾发表《侠女施谷兰刺杀大军阀孙传芳》(纪实散文)、《枞阳乡勇与太平军打了一场糊涂仗》(微型小说)、《东乡武术36名教大闹九华山》(纪实散文)、《她从压寨夫人到县政协委员》(微型小说)、《枞阳二里半大刀会喋血古镇汤沟河》(纪实散文)以及诗词歌赋《铜都枞阳之歌》、《枞阳汤沟大鼓词---唱双溪河古今》、《鹞山公园赋》、《枞阳汤沟文革之伤》(纪实散文),小品文学剧本《路遇女导演》和《如此“替天行道”》等50余篇。2012年被市人民政府选拔为第五批学科带头人,2016年被市委、市政府联席选拔为第八批拔尖人才,2019年被评为铜陵市语文教师培训基地首席专家、领衔名师。
【作家/诗人作品】
当代教育异化与国本之忧(杂文)
文/钱力桂(安徽铜陵)
【引言】
"双减"政策的实施接近四周年了,但是近期教育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课外培训参与率较政策实施前不降反升12.3个百分点,印证了"减负未减负"的社会焦虑。这场始于“中考五五分流”而导致的基础教育领域的无序内卷,已演变为吞噬社会活力的系统性危机,其影响深度远超教育范畴的本身,已经成为关乎民族未来命运的重大课题。
笔者作为服务教育四十余年的一线教师,清楚地看到,目前中小学教育的“内卷”现象还在不断地无序蔓延,而且愈演愈烈已然成为我国人口生育率急剧下降的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其影响之深远,令人忧心忡忡。
一、教育异化的多维镜像
(1)政策执行的悖论形成自相矛盾的困局
这场“中考五五分流”的重大决策的推行中,地方教育部门在"减负"与"选拔"的政策博弈中,创造出极具魔幻色彩的执行策略,导致教育领域乱象丛生、诸多自相矛盾的怪现象泛滥成灾,令广大学生家长陷入无比焦虑的境地。家长们愤怒地质疑:一边是政府部门高喊“减负”,另一边却是教育部门不断加大考试难度选优;一边强调中小学作业不得超过1小时,另一边又大力开展延时服务;一边要求不得公布学生的成绩与名次,另一边却依旧按照分数与名次录取……就拿语文学科来说,(笔者本人就是语文教师)课时本就紧张,一些所谓的“教育专家”却偏要主张每个学期安排大量的大部头名著阅读,甚至还纳入考试范畴。以目前的"课后服务"来说,本意是为学生解决课后作业减轻课业负担的,但是不少市县教育局默许教师上新课,导致72%的中小学将延时服务异化为"第三课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跟踪研究显示,这种政策传导过程中的"目标异位效应",导致政策落地后实际执行效果仅存41%。
(2)"学商共同体"暗箱运作导致教学体系的价值迷失
教育产业化催生出的"学商共同体",他们的后台运作已经弄得家长们苦不堪言。首先是由所谓专家们拼命的编写各年级课外辅导资料,然后通过书商兜售,赚取巨额财富,各个关系方利益均沾。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字数较2000年增加47%,而课时量却减少22%。在"学商共同体"的作用下,上行下效,例如,某重点中学开发的《红楼梦》考点图谱涵盖832个知识点,要求初中生掌握128种人物关系分析模型。这种知识灌输模式导致了教育异化,某教育APP调研显示,63%的中学生将学习定义为"获取考试分数的机械劳动"。更有甚者,在以白话文教学为主的现代社会,部分“专家”与书商勾结,要求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必须购买《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古籍并背诵。可怜的孩子们,在根本无法理解其中古文含义的情况下,只能无奈地有家长陪同着年轻家长陪着死记硬背,家长们既要出钱又要出力,基础教育领域正在上演"知识通货膨胀",而“专家们”却美其名曰“传承国学文化”。
(3)家校关系的责任倒置
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异化为"教育监管者",皖江某市家校共育调查显示,78%的家庭存在"教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的现象。 衍生出"家长批改作业致急性心梗""家长群变职场KPI考核群"等荒诞事件,某家长委员会主任坦言:"现在家长不是在陪读,而是在陪考"。个别年轻教师的做法更是火上浇油,他们不仅主动把批改作业的任务推给家长,把学生在学校听不懂的疑难问题推给家长,还把上级压下来的网上活动打卡、订购报刊杂志、到校外租房子补课等任务,一股脑地推给家长。由于家长委员会的运作, 导致校外补课费高得离谱,在铜陵,待业大学生(无教师证)上课,每生90元/节,1对1是200元/节;正规教师上课每生160元/节,1对1是350元/节。据说合肥更甚,1对1补课费接近480元/节。如此高昂的补课费,家长如何承受得起?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因孩子成绩不佳就责难家长,因孩子调皮就数落家长。最终,家长们只能纷纷接受“家委会”的暗示,偷偷摸摸地把孩子送到指定地点补课,用交纳高昂的补课费换取一时的安宁。当地教育部门有时候也过问一下,但是根本管不住。
二、社会危机的链式反应
(一)社会流动的焦虑导至生育率急剧下降
那么,成绩好考上名校的学生家长就能真正舒心了吗?答案是否定的。目前的严峻现实是,高学历与低就业的落差十分普遍。即使家长历经千辛万苦,为孩子读书做到了“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孩子也争气考上了名校,但现实却无情地给了家长一记耳光。社会上不乏拿着硕士、博士证书去跑快递、送外卖、摆地摊、扫马路的人,还有那些所谓出国留洋的“天之骄子”,宁可滞留异国他乡以捡拾垃圾、吃低保度日,也无意回国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人社部数据显示,202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落实率较2019年下降21个百分点。贝壳研究院报告指出,一线城市家庭子女教育支出占比达42%,超60%的适婚青年因教育负担导致家庭贫困,只好不婚不育。这种"教育致贫"现象直接冲击人口再生产,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后悔结婚、害怕生孩子,导致光棍族、剩女族、丁克族不断增加。"学历贬值"与"就业寒冬"的双重压力加剧教育焦虑:2024年全国总和生育率降至1.09,较2010年下降46%。这些现象若再不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与修正,将严重影响我国的国运与民族兴衰。
(二)创新能力的退化隐忧
据说,因为"学商共同体"的运作,某教育大省教材编写组与培训机构存在很大的利益输送,涉及金额超2.3亿元。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家委会与课外补习机构的暗箱操作更为普遍,某重点小学周边形成"15分钟补习生态圈",将初三毕业班学生的四分之一忽悠到校外机构签约,打包票考上好的高中,每个月交学费1万元。教育产业化催生出“学商共同”作用的后果是:全民族创新能力的退化。因为学商共同体会侵蚀民族的创新基因:斯坦福大学研究发现,中国学生创造力得分自2009年后持续下降,批判性思维能力排名全球第28位。这种"高分低能"现象直接影响国家创新战略,2024年国际专利申请量中,中国青年发明者占比不足12%。在这些“砖家”的引领下,当下的教育体系似乎只倾向于将青少年培养成标准化的“考试机器”,而非具有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孩子们的好奇心被磨灭,独立思考的棱角被磨平,终日疲于应付考试,如同陷入“万山围子里,一山翻过一山拦”的困境。这就是说,家长想将孩子培养成为学霸,但却沦为失去对社会深刻理解的“孔乙己式”书呆子。
【结语】
教育是国之根本,畸形的教育现象若泛滥成灾,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剩女族、光棍族、丁克族逐年增多,会导致人口生育率断崖式下降,人口数量的急剧降低,最终会动摇国之根基。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民族强。当教育异化为制造焦虑的流水线,当知识传授沦为资本逐利的工具,我们正在透支民族的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不需要考试的机器更不需要书呆子。破解困局需要重构"育人为本"的教育生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斩断利益输送链条,推动教育回归"培养完整的人"的本质。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国将不国"的历史警示成为现实。
(本文数据来源:教育部2024年统计公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报告》、贝壳研究院《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等权威机构,部分案例经实地调研获取。)
~~~~ 诗艺国际 ~~~~
文学殿堂,文友栖园
不忘诗心,砥砺前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携手并肩,与时共进
✾✾✾
椽笔轻摇,赐墨留玉,再现诗意生活
传统诗词曲赋
现代诗歌,歌词
译诗,译文
文学评论
散文随笔,小说,等等
欢迎长期赐稿
或加主编微信投稿
(主编微信:ym153811241)
投稿要求
要求原创首发
杜绝一稿多投
请以doc、docx文档编辑,不带任何格式
随附百字左右作者简介,清晰近照2-3张
投稿自愿,文责自负
来稿不退,7天内未被采用,请自行处理
✾✾✾
特别说明
敬请关注本平台,不关注不接受投稿
为便于联系,投稿后请速加主编微信
原则上,阅读量不满100,则不再接受下一次投稿
欢迎洽谈相关合作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不忘诗心,砥砺前行
传播正能量★共创正平台
无限精彩,尽在平台
长按&扫码即可关注
~关注,是一种支持;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