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铭记抗战历史
部分城市的街道
以抗战英烈的名字命名
一个个英雄的名字
定格下一段段难忘的抗战记忆
时刻提醒后人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尚志大街
拼版照片:右图为哈尔滨市道里区尚志大街(4月8日摄);左图为赵尚志像(资料照片)。
在哈尔滨市道里区,车辆在尚志大街上行驶(4月8日摄)。
在哈尔滨市道里区,人们在尚志大街地铁站内乘车(4月8日摄)。
兆麟街
拼版照片:左图为哈尔滨市道里区兆麟街(4月8日摄);右图为李兆麟像(资料照片)。
在哈尔滨市道里区兆麟街北端的兆麟公园,李兆麟将军墓前摆满了鲜花(4月8日摄)。
在哈尔滨市道里区,人们行走在兆麟街上(4月8日摄)。
靖宇街
拼版照片:左图为哈尔滨市道外区靖宇街(4月8日摄);右图为杨靖宇像(资料照片)。
在哈尔滨市道外区靖宇街东端的靖宇公园,家长带着孩子在杨靖宇塑像附近享受休闲时光(4月8日摄)。
在哈尔滨市道外区,人们在靖宇街旁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游玩(4月8日摄)。
一曼街
拼版照片:右图为哈尔滨市南岗区一曼街(4月8日摄);左图为赵一曼像(资料照片)。
在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一曼街上的一曼公园内,家长带着孩子在赵一曼塑像旁享受休闲时光(4月8日摄)。
人们走在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的一曼街上(4月8日摄)。
张自忠路
拼版照片:左图为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3月27日摄);右图为张自忠像(资料照片)。
在北京地铁张自忠路站,乘客们瞻仰张自忠将军像(4月4日摄)。
乘客行走在北京地铁张自忠路站内(3月28日摄)。
鲜花掩映下的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3月28日摄)。
佟麟阁路
拼版照片:左图为北京市西城区佟麟阁路(3月25日摄);右图为佟麟阁像(资料照片)。
在北京市西城区佟麟阁路,市民瞻仰佟麟阁将军生平事迹(3月30日摄)。
市民在北京市西城区佟麟阁路骑行(3月30日摄)。
赵登禹路
拼版照片:左图为赵登禹像(资料照片);右图为北京市西城区赵登禹路(3月26日摄)。
在北京市西城区赵登禹路,市民从赵登禹将军英雄事迹主题浮雕前走过(3月26日摄)。
市民行走在北京市西城区赵登禹路(3月26日摄)。
记者:刘金海 谢剑飞
地理科普延伸阅读
哈尔滨:烈士英雄路巡礼
哈尔滨,这座镶嵌在中国东北亚中心地带的城市,不仅是冰雪王国的梦幻之都,更是承载着厚重红色历史记忆的英雄之城。在地理空间中,一条条以烈士英名命名的街道,如同一道道精神坐标,镌刻着这座城市不屈的抗战史与英雄史诗。
靖宇街:白山黑水间的忠魂印记
靖宇街,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中北部,东起南二十道街,西止景阳街,全长2202.1米。这条始建于1890年的街道,曾以“正阳大街”之名见证了哈尔滨早期的商业繁荣。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这里成为东北抗日联军主要创始人杨靖宇的重要活动据点。1932年,杨靖宇担任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期间,多次在此秘密联络同志、部署抗日工作。他曾在正阳街口遭遇日军宪兵盘查时,以镇定自若的气度化解危机,将重要文件藏于内衣,巧妙通过检查。1940年,杨靖宇在吉林濛江(今靖宇县)与日军周旋六天六夜后壮烈牺牲,年仅35岁。1948年,为纪念这位“草根棉絮裹腹仍坚持战斗”的民族英雄,正阳街正式更名为靖宇街。如今,街边老鼎丰糕点铺、世一堂药店等百年老字号,仍保留着往昔的商号牌匾,与英雄故事共同构成城市记忆的双重脉络。
尚志大街:铁血将军的抗战丰碑
尚志大街,地处道里区城区东部,北起友谊路,南止霁虹街,全长1480米。这条1900年形成的“新城大街”,因纪念赵尚志将军而更名。赵尚志是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东北抗日联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他率部在黑龙江地界征战十年,牵制17万日伪军,创下“松花江两岸日伪军闻赵尚志色变”的传奇。1942年,赵尚志在梧桐河地区遭叛徒暗算,被俘后宁死不屈,被日军残忍割头。1946年7月7日,松江省各界20万民众在纪念“七七”抗战9周年大会上,一致同意将新城大街更名为尚志大街。如今,这条街道两旁的欧式建筑群,仍保留着中东铁路时期的建筑风格,与英雄精神形成时空对话。
一曼街:巾帼英魂的革命诗篇
一曼街,位于南岗区北部,东北起文庙街,西南至霁虹街,全长2375米。这条1915年形成的“山街”,因纪念赵一曼烈士而得名。赵一曼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1935年在哈尔滨老巴夺烟厂从事地下工作时被捕,受尽电刑、竹签钉指等酷刑仍坚贞不屈。她写给儿子的绝笔信“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成为革命精神的永恒注脚。1946年7月7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将山街改称一曼街。如今,街角的三角形绿地公园内,赵一曼雕像与松柏常青,每年清明时节,哈尔滨中小学生都会在此举行祭扫活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兆麟街:露营之歌的永恒回响
兆麟街,位于道里区城区东部,北起森林街,南止经纬街,全长1173米。这条1903年因中东铁路给水管道修建而形成的街道,原名“水道街”。1946年3月9日,李兆麟将军在此遭遇国民党特务暗杀,年仅36岁。作为东北抗日义勇军创始人,李兆麟创作的《露营之歌》中“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歌词,至今仍在东北抗联纪念馆回响。为纪念这位“宁死不屈的共产党员”,水道街更名为兆麟街。如今,街边的哈尔滨博物馆内,仍保存着李兆麟使用过的怀表与钢笔,见证着英雄最后的战斗岁月。
红色地标的地理叙事与精神传承
这些以烈士命名的街道,在地理空间上形成独特的红色坐标系:靖宇街与尚志大街构成东北抗战轴心带,一曼街与兆麟街串联起哈尔滨地下党活动的重要节点。它们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城市记忆的活化石。例如,靖宇街两侧的百年老字号商铺,仍保留着“同记商场”“亨得利钟表眼镜店”等老字号牌匾,与杨靖宇的抗日故事共同构成“商道”与“战道”的双重叙事;兆麟街上的哈尔滨博物馆,通过李兆麟遗物与《露营之歌》手稿的展陈,将地理空间转化为精神传承的课堂。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以烈士命名的道路超过2000条,其中哈尔滨的“一曼街”“靖宇街”等,与吉林靖宇县、辽宁丹东“黄继光路”等共同构成“三纵三横”的分布格局。这些路名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是国家精神的坐标——当人们漫步在兆麟街,在张自忠路等红灯,在叶挺大道追逐梦想时,英烈的血性与勇气早已悄然融入民族基因。
哈尔滨的烈士英雄路,是地理空间与历史记忆的交响曲。它们以街道为经纬,以英烈为星辰,在白山黑水间织就一张精神之网。这张网,既承载着“九一八”事变后哈尔滨沦陷的伤痛,也铭刻着杨靖宇“腹中尽是草根棉絮”的忠烈,更昭示着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的使命。当我们踏足这些街道,脚下不仅是沥青路面,更是中华民族不屈抗争的历史年轮。
责任编辑:程家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