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艺术美学》
作者:李庆本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早在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便指出:“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这一论断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得到了充分印证。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与知识流动,使得传统研究范式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与互动,亟须学界进行深入的理论反思。李庆本的《跨文化艺术美学》正是对全球化相关问题的回应,彰显了中国学者在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领域的独特贡献。
在全球化语境下,跨越一种特定文化界限而与另一种异质文化发生关联的跨文化艺术现象,已成为当代文化生态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这一复杂的文化现象,学界早已展开了理论探索。其中,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方法得到了广泛地应用。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范式由法国学派创立,其方法论借鉴了历史科学的实证研究传统,注重对不同文化间事实联系的考证与分析。然而,“影响研究”虽然能够通过实证方法重构部分文化交汇的历史场景,却难以有效解释文化间多维的互动关系。李庆本通过对“影响研究的中国问题”的深入考察,更是揭示了隐匿其间的文化中心主义问题。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为应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危机,提出了注重文学内部研究的“平行研究”。与强调外部实证的“影响研究”不同,“平行研究”将焦点转向文学的“文学性”,追求超越不同民族界限的共同审美规律。在“平行研究的中国问题”中,李庆本指出,“平行研究”不仅忽视了东西方文学内部的差异性,更是将复杂的文化现象简化为东西对立的二元结构。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下,如何超越文化中心主义和中西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构建更具解释力的跨文化研究范式,成为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李庆本提出“遵循居间之中道”的理论构想,以跨文化阐释新范式推进比较文学和比较艺术学研究的健康发展。这一范式有别于“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而是“将实证研究与美学研究、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综合起来的一种研究方法,所以它恰好居于‘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之间,又区别于‘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因此,跨文化阐释范式的“居间性”并非对既有研究方法的简单叠加,而是对传统研究视野、范式和叙事的根本性革新。基于对跨文化艺术复杂情境的深入考察,《跨文化艺术美学》创新性地提出了三种基本研究方式:沟通式跨文化研究、跨越式跨文化研究和互动式跨文化研究,并由此建构出比较文学的中国范式。
跨文化阐释之所以能够成为比较文学的中国范式,既受益于“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启发,也离不开中国几代学人的学术传承与创新。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开创了“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的文艺批评方法,其后经过20世纪70年代学者提倡的“阐发研究”和海内外学者在80年代以后的不断完善,逐渐建构起一种比较文学研究范式。李庆本在承续王国维文艺批评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学派“阐发研究”的创造性转化,明确了以“居间性”整合“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的理论构想,并在研究实践中不断检验、修订和完善跨文化阐释范式,为跨文化阐释范式提供了坚实的学理依据。此外,针对“古今中外”这一百年难题,李庆本倡导从“时间性阐释”向“空间性阐释”的范式转换,有效突破了文化中心主义与东西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通过对术语与话语、本源与本体关系的辨析,李庆本不仅回答了中国美学何以可能的重要问题,更推动了跨文化研究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作者系东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编辑 | 杨晓萌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蔡培新
初审 | 刘 晶
复审 | 马子雷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