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有关“青少年抑郁”的话题热度居高不下,连带着不少家长也开始转变了育儿理念:之前流行“挫折教育”,当下倡导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在“做好父母”和“做好自己”之间,想着把时间和精力让渡给孩子,可以缓解一下养娃焦虑。

但时间长了,无限包容的弊端,也慢慢浮现:

孩子在家有求必应,在外打不得、骂不得,一颗玻璃心遇到挫折,就会轻轻地碎掉;

家长付出了大量时间和金钱,走不出“哪吒情结”的孩子却开启自毁模式,躺平、摆烂……

所以有人问“为什么给了孩子所有爱,到头来他们还要怪自己?”

刷到这样一句话,突然被戳中了:

“(一个关于爱的)事实的真相是:与其说,爱是由那个被爱着的人所定义,不如说爱是由选择去爱的那个人所定义。”

如此,父母越是强调无条件的爱,孩子越会变得不自在。


1.当无条件的爱,成为父母的“表演”

女儿妞妞刚上幼儿园那会儿,比较臭美。每次上学前光是纠结穿什么衣服和鞋子,就要浪费很长时间。

有一次,我急着要上班,便匆匆忙忙给她找了双运动鞋穿上,准备送去幼儿园。

结果这孩子,站在门口拽都拽不动。我问她怎么了,她说看到同学穿的小马靴很漂亮,自己的鞋不好看,嘟囔着也要穿小马靴去上学。

可先前也没给她买,我这一时半会儿哪变得出来,只好连骗带哄:“先去上学,等放假了再买。”

结果这孩子听到这,小嘴一瘪,抱怨着说我眼里只有工作。最后,还是我给老师打了个电话,才把小家伙安抚着去了学校。

当时我就在想:从什么时候开始,女儿对于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立马得到的呢?

还是妞妞爸事后问了一句:“你现在有多少时间,是完全放在自己身上的?”

工作时想着孩子的在校表现,在家时又担心孩子挑食、玩手机……有意识地按照“无条件的爱”进行育儿实践。但妞妞却还嚷嚷着“不要这个”“不要那个”。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你把这种完全的爱,当成了对自己童年的补偿。”妞妞爸如是告诉我。

的确,在原生家庭中,我永远都是那个被忽略的孩子。不知道好的亲子关系是怎样,所以不免在养娃的过程中,会想要按自己渴望得到爱的方式,去爱孩子。

当这种爱,占据了孩子的空间,便成了一种满分妈妈的“表演”。

就像一句话说的:“人不够自知的时候,爱越多,就越是盲目。”

再亲近的关系,也需要明确界限。当父母放下孩子的课题,家庭教育更能事半功倍。

2.养孩子,不是在养另一个自己

心理学上,有个“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概念,即完全接纳、不带任何条件和评判,这是我们生命初期的最大需求。

无条件的爱,与此相似。但在不同的解读当中,“无条件”被无限放大,“积极关注”却被慢慢弱化。

最常见的一个误区就是:把养孩子,等同于把自己重养一遍。可事实上,站在成人的角度,要求孩子,往往会适得其反。

有关这一点,在一则以“子女视角”讲述的故事中,得到了验证。

网友@岚岚说,自己的妈妈是个大学生,毕业后就事业、家庭两手抓,活成了岚岚崇拜的模样。

也是如此,在岚岚上中小学时,妈妈就要求她每次考试要在班级前三,不然就会挨批、被教育。

按理来说,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对此会有些抗拒。

但小米没有,她见着父母在兴趣班、课外学习方面,给自己花了很多钱,似乎也能理解父母那种“望女成凤”的心情。

故事的拐点,发生在高中。

岚岚抑郁了,还被逼去上学,那是她第一次觉得父母好坏。可后来因病休学了四年,她逐渐觉察到,父母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

譬如,她主动提出想复读,妈妈破天荒提出了反对意见:

“你既然不喜欢高中,你别回去了。好不容易心情好了,咱走单招去上个专科,有个毕业证就行。以后你还想上,你再继续考,不想上了就去工作。不管怎么样,你先离开这个你不喜欢的地方,去外面看看,一定会好起来的。”

妈妈的这句话,是在她去复查的路上说的,听了让人想哭。

也是在那一瞬间,她突然意识到:父母,只是以过来人的经验,想让她拥有一个可以选择的未来。

当父母过往的“唯成绩论”逐步瓦解,取而代之的一句“你开心就好”,使得这场关于“爱”的表达才真正开始。

诚如一位妈妈的评论所言:

“你把人生看作一场游戏,父母要做的,只是给孩子演示一遍,这个游戏怎么玩,然后让他自己去探索。”

教育是潜移默化地影响,而不是让孩子成为父母的影子。

3.能够讲条件的关系,才能保护好孩子

电影《哪吒2》爆火后,导演饺子的过往经历,一度火到“育儿圈”。

同样被热议的,还有饺子母亲“无条件的爱”。不要求孩子有很大的成就,但尽自己微薄之力全力支持孩子的梦想。

可是,在一片称赞声中,我们忽略掉了:饺子母亲的爱,也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不浮夸,做事认真踏实”。

毕竟,如若对孩子没有足够的信任,少有父母会放任全职子女一直蹲家里“啃老”。的确,爱不需要理由,但加上限定的条件,更能给孩子的孩子加上一道保护防线。

为人父母,所能做的,就是对他们爱而不宠。

1.给爱设限,把成长空间还给孩子

之前和一位宝妈聊到“穷养富养”的话题,她分享了这样一件事,印象很深。

那天,她和儿子去超市,孩子看上一个玩具,标价200元。

当时觉得挺贵的,就没买,但也没说孩子不懂事,而是选择了一种比较温和的教育:

“妈妈爱钱,但也爱你。每天给你洗衣做饭,都是爱你的表现。”

所以,当孩子问出“那能不能买一个20元的玩具”时,她果断答应了。

这让我受益匪浅。

因为,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爱也是有限的,是他们了解到这个世界多面性的开始:没有人可以满足你的全部,还有更多需求,需要你自己去努力、探索。

2.定而不让,放手让孩子独立

在不少家庭,面对的问题不只有亲子矛盾,还存在与老一辈在育儿理念上的差异。

最常见的一个场景是:孩子摔跟头了,老人会先安慰“不哭不哭”,然后甩锅给地板,再打地板几下。

每每碰到这种情况,新手父母哭笑不得。摔是孩子自己摔的,怪地板就不疼了吗?

不是的。

孩子需要被看见,也需要感受真实的痛苦。毕竟,父母不可能代替孩子走完他们的人生。

每个阶段要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先让孩子自己处理,等到他们真正需要父母时,托举和兜底才会恰到好处。

4

很久之前,在网上刷到一则求助帖。

故事中的主人公已经恋爱,正有结婚的想法。但碍于经济条件,迟迟没下定决心和女朋友步入婚姻。

对此,他把一部分原因归于“父母根本帮不上什么忙”。可事实上,小情侣才20多岁,正当青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而家里的大人,已经尽己所能给了他稳定的成长环境。

不由让我想起《无条件养育》这本书中的一个观点:

“有条件养育和无条件养育的区别在于:家长对于孩子的爱到底是出于‘他们做了什么’,还是因为‘他们是谁’。”

任何付出,都不是理所当然。

亲子之间,亦是如此。不盲目的爱,才是安全的爱。

点个“在看”,愿所有父母的爱,都如他所是,如己所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