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汾水淌过三千年,太行巍巍立脊梁;一捧黄土酿乡愁,四海星辰写华章。这片被晋商驼铃叩醒的大地,以陈醋的醇厚浸润赤子肝胆,用刀削面的筋道抻开闯荡天下的胸襟。从实验室破译科技密码的学者,到商海复刻晋商基因的传人;从悬壶济世的杏林圣手,到捕捉时代光影的文艺星辰——我们追寻三晋儿女的奋斗坐标,看黄土地孕育的倔强基因,如何在异乡将“走西口”的胆识化作开疆拓土的锋芒。
每个黎明,我们都将见证:表里山河的魂魄,正被他乡月光淬炼得愈发透亮;散落五湖的四海乡愁,终将熬煮成点亮故乡的灯火。
刘慈欣:
从电厂工程师到中国科幻第一人
刘慈欣,山西阳泉人
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多次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
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人”
凭借《三体》系列蜚声国际
2019年其作品改编电影《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上映
开启中国科幻电影新纪元
一位工程师的星海征途
刘慈欣,1963年6月出生于北京,在山西阳泉长大。父亲是普通矿工,母亲是小学教师,家里文化氛围非常浓厚 。
童年时期,刘慈欣在父亲箱子里偶然翻到凡尔纳的《地心游记》,这是他看的第一本科幻小说。“父亲当时从我手里把这本书拿走了,但后来他还是还给了我,说‘这叫科学幻想小说’,是作者幻想虚构的,但有科学根据。我很高兴,感觉《地心游记》就是为我写的。”此后,他广泛阅读国内外科幻作品,逐渐打开了想象力的大门。
初中时,中国改革开放推动科幻文学进入创作黄金期,大量科幻杂志复刊,刘慈欣几乎读遍所有新出版的科幻作品。高中阶段,他读到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这是一位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家,也是他写作上的精神导师。“在我后来的写作中,好多作品的建构都源自这位巨人。”
高中毕业,刘慈欣报考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电工程系,为的是找个稳定的工作。1985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山西娘子关电厂担任计算机工程师。
电厂地处偏远山区,生活单调。他在发电厂工作了近30年,和很多同事一样,每天朝九晚五地上班,下班接女儿放学,回家给孩子做饭。工作之余,刘慈欣正式开始了他的科幻小说创作。《乡村教师》《流浪地球》等中短篇小说,包括他的长篇小说三部曲《三体》前两部,都是那段时间写的。
1999年6月,刘慈欣的小说处女作《鲸歌》发表于《科幻世界》杂志。此后,《微观尽头》《坍缩》《带上她的眼睛》连续发表在《科幻世界》杂志上,还被《青年文摘》和《少年文学》所转载。中短篇小说的陆续发表,让刘慈欣确立了创作上的自信,创作进入持久的爆发期。然而,同事和家人都未对他的写作过多留意,甚至《三体》出版后,身边亲友也很少读过他的作品。
从业余写作到《三体》封神
2009年,刘慈欣工作的山西娘子关电厂关停后,他全身心投入写作中。前后拿了9次“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之后,刘慈欣开始把主要精力用在了长篇小说创作上。
刘慈欣的科幻创作以恢弘的想象力和科学内核著称。1999年至2007年间,他发表32篇中短篇小说,出版《魔鬼赤道》《超新星纪元》等8部作品。
2006年起,他历时4年完成《三体》三部曲(共87万字),这部作品被誉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将中国科幻推向世界高度。这部作品以恢弘的宇宙叙事、硬核的科学逻辑和深刻的人性探讨,迅速引发轰动。2008年,《三体》第一部出版,随后续作《黑暗森林》《死神永生》相继问世,构建了一个充满“黑暗森林法则”的宇宙图景。
《三体》成就空前:2014年首部曲《地球往事》获美国“星云奖”提名;2015年摘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科幻界“诺贝尔奖”),成为亚洲首位获此殊荣的作家。此后,《三体》被译成20多种语言,在全球斩获十多项顶级文学奖项,包括轨迹奖、坎贝尔奖等。
他的作品突破科幻圈层,引发主流文化关注,电影《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的热映更让2019年被称为“刘慈欣年”。
刘慈欣以克拉克式的“宇宙审美”和硬核科学逻辑,构建了独特的科幻美学。他不仅拓宽了中国科幻的题材边界,更通过《三体》中“黑暗森林”等理论重塑了世界科幻叙事范式。他的成功激励了新一代中国科幻作家,并让全球读者意识到:科幻文学的巅峰之作,同样可以诞生于东方。
工业遗产与星际神话
作为在阳泉成长、于娘子关电厂工作近30年的“电厂工程师”,刘慈欣的创作始终与山西的工业变迁同频共振。他在访谈中回忆,阳泉曾因煤矿与铁路的繁荣被称为“山西小上海”,主城区至今保留“城区、矿区、郊区”的行政区划名称,这种工业化印记深刻影响了他的世界观建构。在《地火》中,矿工群体在技术灾难中的挣扎,折射出他对资源型城市命运的思考;《三体》中“古筝行动”的冷酷理性,亦暗含对工业文明伦理的叩问。
除了用文字书写山西,刘慈欣更以行动推动家乡的文化重塑。2015年《三体》获雨果奖后,他将“科幻圣地”的光环投射到娘子关。原电厂旧址被改造为“科幻主题长廊”,长达1000米的围墙上绘制《三体》《流浪地球》壁画,成为全球科幻迷的打卡地。当地政府规划利用300亩旧厂区建设“娘子关科幻城”,试图将工业遗产转化为文旅新动能,这一举措被刘慈欣称为“科幻与历史的双向奔赴”。
此外,他积极参与家乡文化品牌建设。2024年“阳泉第二届刘慈欣故乡科幻文化活动周”期间,他推动“刘慈欣科幻文学馆”落地,展陈创作手稿、国际科幻交流史料,并举办晋陕科幻作家论坛,为本土创作者搭建平台。
在“山西之夜”等活动中,他更以“文化使者”身份讲述山西神话与当代科技的交融。刘慈欣直言,山西作为“中华文明主题公园”的厚重历史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上古神话均与山西密切相关,而这些充满原始想象力的叙事正是“最早的科幻原型”。例如,《三体》中人类面对宇宙灾难的集体抗争,与愚公移山精神形成跨时空呼应;《乡村教师》里外星文明对地球文明的评估,则暗含对农耕文明价值的重新审视。这种将乡土神话升华为宇宙命题的创作路径,使他的科幻作品既具备全球视野,又深植地域文化根系。
2025年2月24日至25日,在山西省作协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刘慈欣连任山西省作协副主席。他曾表示这一职务更多是一种荣誉性称号,是作协对他的鼓励,且不会影响他的写作。但他在科幻文学领域的成就,无疑为山西文学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激励着更多山西作家投身文学创作。他的作品拓宽了山西文学的边界,让山西文学在科幻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刘慈欣作品金句:
1、所有的生活都是合理的,我们没必要互相理解。——《三体》
2、必须渺小,才能感受宏大;必须脆弱,才能敬畏坚强;必须短暂,才能感受永恒。——《流浪地球》
3、人们习惯将凡事分出黑与白,但很遗憾,现实全是灰色的。——《镜子》
行业评价
刘慈欣被公认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式人物,业界赞誉他“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提升至世界高度”。国际科幻界称其为“东方克拉克”,认可其填补了全球科幻叙事中的东方视角空白。国内文学评论界认为他打破了类型文学与严肃文学的边界,推动科幻进入主流文化视野。其作品既展现对技术奇观的想象力,又深刻探讨文明存续、人性抉择等终极命题。作品被译成30余种语言,激发全球读者对中国科幻的关注,更带动《三体》影视化、《流浪地球》电影等跨媒介开发,形成现象级文化影响力。
来源:智慧生活报图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