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暖花开,去野外踏青的市民多了起来,京郊的多条徒步路线成了热门打卡地。据《北京日报》报道,近日有市民反映,一些徒步路线周边遍布各种垃圾,除了游人随意丢弃的生活垃圾,也有专业越野跑选手扔掉的能量胶包装袋,甚至有偷倒的建筑垃圾,还有一些广告条被缠在树枝上。在一条徒步路线上,大约7公里的路程走下来,竟足足捡了6大袋垃圾,还有很多大块头的垃圾根本无法带下山。
多条徒步路线变成热门打卡地,缘于京郊独特的山野美景极具吸引力。对市民而言,来此徒步游玩,既能踏青看景,又能锻炼身体,还能呼吸新鲜空气,可谓一举多得。这些徒步路线成为热门打卡地,也就不难理解。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热门打卡地却垃圾遍地,是让市民看美景还是看垃圾?无论是市民反映的垃圾问题还是记者体验后的“收获”,都令人感到诧异甚至愤怒。可以说,遍布于此的每一种垃圾,都是其“主人”素养的真实写照。
比如,湿纸巾、饮料瓶、食品包装袋等生活垃圾,主要是一般徒步爱好者或者游人的“随意抛撒”。按说,每位游客都应携带垃圾袋去旅行,至少应将自己制造的垃圾“打包带走”,但不少人未能做到。再如,能量胶包装袋等垃圾,一看就是专业越野跑选手制造的垃圾。坦率地说,这种专业选手很不“专业”,因为文明也是其专业的组成部分。至于广告垃圾、建筑垃圾,前者与“广告主”素养有关,后者缘于施工单位偷偷倾倒。
这些垃圾不仅破坏美景、污染环境、影响树木花草生长,还给后续清理带来很大麻烦和高昂成本。比如生活垃圾比较分散,不少还扔进深山沟,给志愿者捡拾造成障碍;广告垃圾缠绕在树枝上,清理难度可想而知;而搬不动的大块建筑垃圾,有可能在这里长期“安家”,对环境也是长期伤害。再看山野垃圾总量,以某志愿者团队为例,5年清理了近10吨山野垃圾,而还没有被清理走的山野垃圾很难估计,大概率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对此,要从两个角度予以有效应对。一方面,应提升垃圾“主人”的文明、道德、法治等素养。例如一般游客、专业越野跑选手等,应该按照相关法律和常识约束自己的不文明行为,在这些热门打卡地应该“打”出文明,既以身作则给其他人做出示范,也让自己的内心少些污点。先把自己的垃圾带走,这是基本的文明要求,再劝阻别人不乱扔垃圾或者带走他人的垃圾,则是更高阶的文明展示。
另一方面,有关方面要为游人文明打卡创造更好的条件。爱护环境、文明打卡需要宣传引导,需要在沿途设置文明行为提示牌。同时,徒步路线上还应该设置布局合理的垃圾箱,属地应安排专人清理垃圾箱垃圾。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安排文明引导员在沿途劝导游人和专业选手。对于在此故意倾倒建筑垃圾的现象,应通过设置摄像头、增加巡逻加强监督,发现非法倾倒垃圾,要依法严肃追责。
我国《旅游法》明确提出“国家倡导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方式”;《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对建筑垃圾的倾倒、运输等有具体的规范;《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对各种不文明行为也提出治理要求。这些法律规定是提升文明素质、治理山野垃圾的有效武器,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文/老鹰
编辑/胡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