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名片,关注「糖友云健康」
回复“173”,送你100份「控糖早餐食谱」
糖尿病越来越常见
每9个成年人里就有1个糖友
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是评估血糖水平的“铁三角”
它们的正常值是多少?为啥谁也替代不了谁?
今天一次解释清楚
01
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是血糖的“基础分”,一般早上6~8点检测,空腹8~12小时(不可吃东西,可少量饮水)。
★ 正常值:3.9~6.1mmol/L[1](孕妇<5.1 mmol/L[2])
★ 糖尿病前期:6.1~7.0mmol/L[1]
★ 糖尿病:≥7.0mmol/L[1]
空腹血糖能评估你的基础胰岛功能,看能否维持空腹状态下的血糖稳定。
一般成人2型糖友的空腹血糖要控制在4.4-7.0mmol/L[1];
1型糖友控制在4.0~7.0 mmol/L[4];
怀孕的糖友控制在5.3mmol/L以内[1]。
具体控制目标应个性化,如果身体差、并发症多、低血糖风险高等,可适当放宽。
02
餐后2小时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是对胰岛功能的“突击考”,评估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以及对血糖的调控能力。
餐后2小时,是从吃第1口饭开始计时。
★ 正常值:<7.8mmol/L[1](孕妇<8.5 mmol/L[2])
★ 糖尿病前期:7.8~11.0mmol/L[1]
★ 糖尿病:≥11.1mmol/L[1]
为啥测餐后2小时而非1小时血糖?
因为胃排空速度因人而异,正常人30-60分钟达血糖峰值,但老人、胃动力差的人峰值会延后,很难统一测。而餐后2小时胃排空基本完成,适合作为通用标准。
但餐后1小时血糖也有用:它能看出胰岛“快速应对能力”,健康人一般不超8.6mmol/L[3](孕妇<10mmol/L[2])。
一般糖友的餐后血糖要控制在10.0mmol/L以内[1,4],怀孕的糖友餐后1小时血糖应<7.8mmol/L[1]、餐后2小时血糖应<6.7mmol/L[1]。具体因人而异。
03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近2-3个月的血糖“平均分”,能反映近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
★ 正常值:4%~5.7%[1,4]
★ 糖尿病前期:5.7%~6.5%[5]
★ 糖尿病:≥6.5%[1]
有些特殊情况,如异常血红蛋白病、怀孕期间血容量增加等,会导致糖化血红蛋白不可靠。这时可以查糖化白蛋白(反映2~3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一般建议糖友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内[1]。具体因人而异。
为啥它们谁也代替不了谁?
因为各有侧重,分工太明确了!
1.空腹血糖:查“基础”
空腹血糖常用作体检初筛,快速判断有无高血糖苗头。
对糖友来说,检测空腹血糖可以评估前一天晚上的用药和饮食情况。
2.餐后血糖:查“应对”
常用来揪出“空腹正常但餐后高”的早期问题(比如很多糖前期人群靠它发现),更是糖友调整饮食、运动,判断药效的 “实时监控器”。
3.糖化血红蛋白:算“平均分”
是糖友长期控糖的“金标准”,每3~6个月查一次,比单次血糖更靠谱,是医生判断降糖方案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
一句话总结:空腹血糖看 “基础”,餐后血糖看 “波动”,糖化血红蛋白看 “长期”。
三者像血糖的 “三面镜子”,照出不同角度的问题,只有一起查、结合看,才能真正读懂自己的血糖。
参考文献:
[1]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2] 中国妊娠期糖尿病母儿共同管理指南(2024版)
[3] 肖新华. 餐后1小时血糖的研究进展[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1, 29(1): 74-79.
[4] 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1版)
[5]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