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同济大学
编辑整理:双一流高教
近日,同济大学获批设立国家老年大学同济大学分校,标志着学校在融入国家全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推进国家老年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自1999年成立以来,同济老年大学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和各部门大力支持下,遵循老年教育办学规律,传承同济精神,充分利用同济大学雄厚的教学资源、专业优势和百年积淀下来的成功经验,科学规划,逐渐形成了具有同济特色的办学模式和发展路径。
目前,同济老年大学依靠老年活动中心,设有同济新村、政立路、沪西3个教学区,常年开设健康教育、艺术修养、文化素养、实用技能、体育健身等门类课程,每学期课程近30门、班级近70个,招收学员人数约1500人次。
同济老年大学始终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推进老年教育研究。建校25年来,同济老年大学建设了一支业务水平高、工作态度认真、教学方法科学有效、具有奉献精神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并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经过多年努力,学校涌现出一批特色品牌课程,其中“数码摄影基础”课程先后被评为上海老年大学教育联盟特色课程、中国老年大学协会高校工作委员会课程评选一等奖和教材评选二等奖、上海市老年教育协会百门精品课程。“手机摄影及后期制作”“二胡提高”课程分别在上海市老年教育工作小组办公室和上海市老年教育课程研究与评估指导中心组织的2022年、2023年度品牌课程评选中荣获“特色课程”。同济老年大学工作人员在扎实的工作基础之上,深耕老年教育理论研究,研究课题“高校在老年教育中的责任担当”获得2017-2018年度上海市老年教育理论研究项目三等奖,研究课题“高校老年大学直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获得2021-2022年度上海市老年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
此外,同济老年大学组建了13个老年教育学习型团队,包含老年大学、老年艺术团、老年兴趣组、老年俱乐部、协会等各类老年活动团体在内的老年文化工作网络,组织参加全市、全国的相关交流、比赛。多个团队分别在历届上海市老年教育艺术节、上海市九九重阳节系列活动、全国老年大学文艺汇演等活动中斩获多项荣誉。
近年来,同济老年大学积极推进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三化”建设并初见成效。自2018年起,同济老年大学在信息化办公室、财务处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实现信息互联互通,“老年大学信息管理系统”“老年大学课程报名系统”“老年大学手机端报名系统”应运而生,率先实现线上开具电子发票功能,并在老年教育的数据统计、数据归类、信息汇总、上传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学员了解课程、报名付费、个人信息维护等提供了便利。
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济老年大学将继续坚持国家老年大学“德学康乐为”的办学宗旨,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不断丰富老年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积极探索数字赋能老年教育新途径,借助国家老年大学在教学资源、学习平台等方面的支持,强化思想引领,深化服务内涵,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推动新时代老年大学高质量发展。
据2022年11月17日教育部网站的消息,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部署要求,经中央编委批准,教育部党组研究决定,国家开放大学加挂国家老年大学牌子。
2023年3月3日,国家老年大学正式挂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