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青海频道
人民网西宁4月9日电 (马可欣)2025年3月,大通县林业和草原局从海拔3200米的宝库林场察汗河管护区取回红外相机时,在回收的红外相机数据中首次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红喉雉鹑的野外活动影像,填补了该物种在这一区域分布记录的空白。
2024年9月红外相机监测到的红喉雉鹑。大通县委宣传部供图
据了解,为全面掌握大通县域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现状,科学评估栖息地质量,大通县林业和草原局于2024年正式启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及栖息地评估项目。通过样线调查、红外相机监测、历史资料分析、社区访谈等综合方法,系统开展了县域野生动物本底调查,旨在为大通县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大通县林业和草原局分别于2024年6月、9月、2025年1月在中低海拔区域布设红外相机开展监测,共布设红外相机60台次,覆盖12条样线。鸟类调查自2024年7月开始至2025年3月底,在大通县共开展26次。结果表明大通县鸟类共计19目49科23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1种、二级35种,青海省级保护鸟类35种。
近期在宝库林场察汗河管护区回收的红外相机数据中首次记录到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红喉雉鹑的野外活动影像,首次证实大通县为红喉雉鹑的分布区,标志着县域野生动物本底调查取得突破性进展。
从监测画面看到,一对红喉雉鹑夫妇领着两只红喉雉鹑宝宝在林间悠然嬉戏,十分温馨。红喉雉鹑是雉科、雉鹑属的走禽,栖于海拔3000米至4000米左右的针叶林、灌丛及裸岩地带,以植物根茎为食,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甘肃、青海、西藏东部、四川和云南西北部。
下一步,大通县林业和草原局将推动爱鸟护鸟行动常态化,为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