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可以说遍地是宝,正所谓:“认识是宝,不懂是草。”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爱科普的老王。

这是介绍身边宝藏植物的第56篇文章。现在刷到我们的推文全凭缘分了,拜托大家把植物科普老王“设为星标”,让我们的缘分更深一点。

在历史的长河中,诸多植物被文人墨客赋予独特的文化内涵,比如有人爱竹子,因为它中空却不屈,还有人爱没花,它不惧严寒……

实际上在古代的文人们,基本上都喜欢同一种植物,而它就是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角——石菖蒲。

它虽为野草,却深受古代文人的喜爱,尤其是苏东坡对其情有独钟,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缘由?马上就是端午节了,更有必要了解和认识一下石菖蒲了。

石菖蒲并非菖蒲的一个普通品种,而是天南星科菖蒲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和平时在河边、水塘边的菖蒲是大有不同的。


石菖蒲的植株要矮小很多,叶片呈剑状线形,颜色翠绿且富有光泽,长度一般在20 - 50厘米,叶片基部对折,中部以上扁平。

石菖蒲的根茎较为细长,横走且有分枝,外皮为黄褐色,香气浓郁,因此有些地方也叫它“水蜈蚣”挖过石菖蒲的人应该知道,它的根茎很像蜈蚣的。

它通常生长在海拔20米至2600米的地区,常见于山涧水石空隙中或山沟流水砾石间,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以及半阴的环境。

在古代,很多的文人们对石菖蒲情有独钟,这也是有原因的,与它的生长习性和独特气质有关。

石菖蒲生长于山涧水石之间,远离尘世的喧嚣,并且对水质和环境要求高,只在没有污染的地方生长,这样就有着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它坚韧顽强,即便生长环境恶劣,依然能保持葱郁翠绿,这种品格与古代文人追求的君子之道相契合。


历史上的大名人苏东坡就特爱石菖蒲,在他的诗词和生活中多有体现。他曾写过《石菖蒲赞》,并在序言中提到,自己得了两盆石菖蒲。

“其一菖蒲并石取于京口,其一乃闽中石,石恶而草茂,两盆皆菖蒲,特大小有不同耳。”

他精心养护这两盆石菖蒲,“置几案间,终日语不择人,纵说人间无聊事,亦不妨也。”

大家也知道,苏东坡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石菖蒲坚韧、清幽的特质,正是他内心的寄托。

在他眼中,石菖蒲就像一位不离不弃的老友,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能陪伴在他身边,给予他心灵的慰藉。


除苏东坡外,还有许多文人雅士喜爱石菖蒲。他们将石菖蒲栽种在精致的盆器中,置于案头,闲暇时观赏把玩。

石菖蒲为他们的书斋增添了几分清幽雅致的气息,也成为他们创作灵感的源泉。

在诗词中,石菖蒲常常被用来表达文人的高洁情怀、淡泊心境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如陆游的“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描绘出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场景,石菖蒲在其中成为了闲适生活的象征。

除了这些原因意外,还有就是石菖蒲有驱蚊、辟邪的作用。在古代端午节的时候,就有在门口悬挂石菖蒲的习俗,这个也是取其驱蚊虫、辟邪的作用。在家里养几株石菖蒲,蚊虫就要少很多。


而且也因为它自带芳香味,还可用于制作香料。它的香气清新宜人,有驱蚊驱虫的作用,在夏季,古人常将石菖蒲悬挂于室内,以驱赶蚊虫。

另外还有一点,也是很关键,就是石菖蒲能入药。石菖蒲入药历史悠久,其性辛、苦,温,归心、胃经,具有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化湿开胃的功效。

在古代,人们常用它来治疗痰迷心窍、神昏癫痫、健忘失眠、耳鸣耳聋、脘痞不饥等症状。

《本草纲目》中记载:“石菖蒲,心气不足,心神失养,或心肾不交,耳鸣耳聋、头昏、心悸、失眠等症,常与远志、茯苓、龙骨等配伍,如安神定志丸。”

小时候就听大人们说:人若多忘事,远志石菖蒲,说的是如果经常健忘,就可以多服用远志和石菖蒲这两种药材。

而在古代的文人们,每天看大量的书籍,需要记忆的东西也多,种一些石菖蒲不仅驱蚊虫,醒脑提神,同时还可以煮水喝,这样能提升记忆力的。

石菖蒲,这株看似平凡的野草,凭借自身独特的魅力,在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它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让我们在欣赏它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代文人的高雅情趣和精神追求。

你家乡还有石菖蒲吗?不妨挖几株,然后栽种在院子里,也是极好的。它四季常绿,赏心悦目。

以上也主要是用于科普,不建议药用,如有必要咨询专业人士。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可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