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秦智》编辑部

站在榆林市佳县的东方红文化产业园,黄河自脚下奔腾而过,挟裹着千年泥沙与文明碎片。它并不以人为意志而改变方向,九曲回环,冲刷出厚重的时间印记。

而在这片黄土高原的臂弯里,一座以黄河命名的文化博物馆静静矗立,总建筑面积16780平方米,像一块镶嵌于大地的琥珀,凝固着5464公里河流的呼吸。

在当代城市化的进程中,博物馆往往成为省会乃至国家级文化地标的象征,然而这座省级博物馆,在陕北腹地重新定位了文明的坐标。它既是黄河文化的凝练展示,也是一次关于文化表达方式的深刻变革。

这一选址的颠覆性,如同黄河本身的倔强。文明从来不只是都市精英的专利,它理应扎根于孕育它的土地之上,成为地方经验的一部分。



解构与重构的展陈革命

进入展厅,你会发现这并不是一个按照时间轴排布展品的传统博物馆,而更像是一场文明的多维叙事。

展览被拆解为五个部分:从“大河汤汤睇四方”的地理密码,到“文明曙光耀九州”的史前陶器;从“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的民俗长卷,到“黄河安澜海晏清”的生态史诗,最终落脚于“昂米就在岸上住”的专题展。这不仅是一次黄河文明的回溯,更是一场关于人与河流关系的再思考。

在这里,地域与行政的边界被打破。

在80米长的《九曲黄河情》卷轴中,青海的唐卡与陕西的泥塑共存,宁夏的说书与山西的梆子相映,沿黄九省的文化不再是割裂的章节,而成为流动的交响。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郑承燕总结其四大创新时特别强调:“这是首个将考古学文化、非遗生态与当代治理熔于一炉的黄河主题馆。”

科技在这里成为文化的翻译者。VR技术让观众置身壶口瀑布的轰鸣,沙盘可视化演绎着“三北防护林”如何改变黄河流域的生态格局,而佳县濒危的赛赛戏,通过全息投影在数字时空里复活。

看着机械矩阵在瞬息之间拼出《黄河万里图》时,山西博物院副院长梁育军意识到:“博物馆正在创造新的文化语法。”

文化软实力的县域实践

这座博物馆的运营数据本身就是一场文化实验。

开馆一年多,接待游客超过47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超4000万元。在县域经济转型的现实困境中,它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文化不仅是象牙塔里的精神图腾,更是一种具体而微的生产力。

佳县县委书记姬跃飞的设想正在逐步落地——博物馆所在的东方红文化产业园,已从单一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发展为集展览、民歌、窑洞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空间。这里既有镇河神兽的古老石雕,也有关于当代治水工程的影像资料,传统与现代在这里碰撞,催生出新的文化业态。

游客不仅是被动的参观者,他们在这里体验民俗研学,触摸远古化石,甚至可以在文创市集中买到村民手工剪出的黄河纹样。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庞雅妮指出:“这座博物馆让文化遗产不再是玻璃柜里的标本,而是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它是文化软实力在县域社会的一次实践——博物馆不只是保存过去,更是塑造未来。

文明基因库的全球表达

在留言墙上,一位法国游客写下:“这里让我读懂了中国何以成为中国。”

这种文化共鸣的形成,并不只是因为展出了某些文物,而是因为这里提供了一种新的观看方式——当商周的青铜器与当代治黄工程同框,当“黄河精神”被解构为纤夫脊背的弧度与光伏板的金属光泽,世界看到的不是封存在博物馆里的文明标本,而是一种仍然充满活力的文化肌体。

AI诗人DeepSeek专门为博物馆创作了一首赋体诗,其中一句“石器陶纹铭远古,数字矩阵绘长河”,在传统文脉与人工智能之间搭建起桥梁。它提醒人们,科技并不是文明的对立面,而是另一种方式的记忆和表达。

正如博物馆本身的隐喻——用最前沿的技术,去守护最古老的文明基因。

全球观众也正通过云端展览,见证黄河文化从地域记忆变成世界共享的文化遗产。

这座位于黄土高原的博物馆,正在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一座文化枢纽。

黄昏时分,站在博物馆前,耳边既能听见真实的黄河涛声,也能捕捉到展馆内电子音效的回响。这种交错的时间感,让人意识到,这里不仅是一个历史的存储空间,更是文化创造力的孵化器。

当数字屏幕上的《黄河万里图》缓缓展开,当儿童互动区的泥塑与编程机器人共处一室,人们看到的不是单纯的文化保护,而是文化活力的觉醒。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场古老文明与现代性的对话实验,它告诉人们,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并不取决于城市的高度,而在于能否让每一粒黄沙都开口说话,让每一段涛声,都成为世界听得懂的语言。

黄河最终奔流入海,而这座黄河文化博物馆,则如同一座灯塔,指引着传统文化在当代世界的航向。

01

独特优势:承载黄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

《秦智》: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是陕西省内首家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请问,博物馆的核心定位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金利:我们馆的核心定位是深度挖掘和展示黄河文化的历史底蕴、艺术魅力及生态价值,致力于成为黄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公众教育与学术研究的中心,以及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

具体来说,我们的工作涵盖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多样的展览形式,全景式呈现黄河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及沿岸地区的风土人情。其次,博物馆采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我们还积极组织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推动黄河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为学者和研究机构提供交流平台。最后,我们注重黄河文化的创新发展,希望在新时代背景下,让黄河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秦智》:与沿黄九省的其他博物馆相比,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有哪些独特优势?

李金利:我们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我们坐落于黄河之滨、塞上高原,地理位置独特,拥有丰富的黄河文化、黄土文化、道教文化及红色革命文化资源,能够为观众呈现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体验。

其次,相较于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博物馆,我们的文化和自然资源较少受到外界影响,仍保持着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大多来源于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真实且生动。

再次,我们具备后发优势,在展览设计上大量运用先进科技手段,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例如,通过数字投影、机械矩阵装置等,让黄河文化的展示更具视觉冲击力和互动性,这在沿黄地区的博物馆中处于领先水平。



▲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副馆长李金利

02

展览设计:科技与文化的交融

《秦智》:博物馆内全国最大的机械矩阵艺术装置由5464块模组构成,背后蕴含了怎样的设计理念?如何让观众感受到黄河文化的厚重与动态?

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这座机械矩阵艺术装置的灵感源自“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意象。黄河全长5464公里,我们用5464块大小一致的机械模块构成矩阵墙面,动态呈现黄河的流动之美。

装置结合《黄河船夫曲》音乐和黄河文化主题影像,从一滴水泛起的涟漪,到“九曲黄河绕地回”的壮丽景象,再到黄河九省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图景,为观众带来震撼的视听体验。最终,机械模块旋转变化,形成博物馆的标志性图案,象征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生生不息。

《秦智》:“大河汤汤睇四方”“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等主题展厅在设计上如何做到既传承历史,又富有现代感?

李金利:我们采用“传统元素+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式来设计展厅。

在传统方面,我们通过实物展陈、场景复原等手段,展现黄河文化的历史厚重感。例如,复刻黄河流域的古老村落、民俗工艺,营造身临其境的文化氛围。

在现代技术应用上,我们利用数字影像技术,全景演绎黄河从涓涓细流到奔腾入海的壮阔过程。同时,以艺术化的方式将沿黄九省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浓缩至一幅“百米黄河长卷”中,让观众在步移景异间,感受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



▲序厅“黄河之水天上来”大型机械矩阵艺术装置

《秦智》:“昂米就在岸上住”专题展如何通过佳县方言和地方历史串联起黄河文化?

李金利:“昂米”在佳县方言中意为“我们”。沿黄九省共有43个市、141个县(区),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展览,以佳县文化为切入点,展现整个沿黄地区的多元文化风貌。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鲜活载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因此,在展览设计中,我们特别融入佳县方言和当地民俗,使黄河文化更加贴近观众的日常体验。此外,展览还结合口述历史、民间故事,让游客更深入理解沿黄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秦智》:在馆藏的1万多件展品中,哪些文物或装置最能体现黄河文化的精髓?

李金利:其中,黄河诗文瓷枕、黄河之水天上来机械矩阵艺术展示极具代表性,分别展现了黄河文化的文人雅韵和科技创新。



▲宋白釉“黄河诗”诗文瓷枕

《秦智》:博物馆是否有尚未公开的珍贵藏品或互动装置?未来是否有计划向公众展示这些“幕后宝藏”?

李金利:有的,比如3D织布机、机器人咖啡机等。这些展品结合科技与传统工艺,未来我们将逐步推出,让更多观众领略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秦智》:国内已有不少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如河南黄河博物馆、大运河博物馆等。它们在展陈方式和运营上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李金利:确实,河南黄河博物馆等同行机构在展陈和运营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对我们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展陈形式上,传统的文物、图片展示固然重要,但现代博物馆更需要增强互动性和沉浸感。比如,河南黄河博物馆通过场景复原,生动呈现了古代“逐水而居”的生活画面,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我们也计划打造更多可触摸、可互动的展项,比如模拟黄河防汛的互动游戏,让观众在体验中理解黄河治理的艰辛与智慧。

在研学教育方面,河南黄河博物馆、大运河博物馆都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开展了丰富的教育活动。我们也希望与学校合作,开发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研学课程,例如黄河生态科普课程、黄河历史文化手工课等,同时拓展教育活动形式,如讲座、主题活动等,并邀请专家学者讲解黄河文化、历史、生态等内容。此外,我们还计划打造“黄河文化小使者”评选活动,增强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参与感,让黄河文化真正“活”起来。

在数字化建设方面,河南黄河博物馆已经构建了线上数字博物馆,让观众足不出户也能参观展览。我们也计划推出线上虚拟导览、互动体验等功能,并对馆藏文物、历史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数据库,以便更好地研究、展示和保存黄河文化。同时,我们还希望借助数字技术记录和保护黄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戏曲、民俗活动等。



▲《九曲黄河情》黄河文化长卷

《秦智》:在避免与其他黄河文化博物馆同质化的同时,如何结合榆林和佳县的地域特色,打造独具一格的展览内容?

李金利:我们的策略是深入挖掘本地文化特色,形成独特的展陈体系。

首先,突出红色革命文化。榆林和佳县是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源。例如,佳县神泉堡革命纪念馆记录了中共中央在佳县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我们将设立专门展区,展现“转战陕北”等革命史实,通过文物、图片、影像等多种形式,再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其次,展现独特的民俗文化。榆林和佳县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比如佳县的白云山庙会是陕北地区规模较大的民俗活动。我们计划通过场景复原、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方式,生动呈现庙会中的祭祀仪式、传统戏曲表演、民间手工艺等,还将展示榆林剪纸、佳县面花等民间艺术的制作工艺,带领观众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传统。

此外,我们还将融入边塞文化。榆林地处边塞,历史上是重要的军事要地,至今仍有许多长城遗址和古堡。我们计划围绕边塞军事文化,展示古代兵器、戍边生活用具等文物,并利用数字技术重现古代边塞战争场景,介绍长城和古堡的建筑特色及军事功能。这些内容不仅能吸引历史爱好者,也能增强年轻一代对边塞文化的兴趣。

《秦智》:未来是否会引入更多互动、体验式、沉浸式展览,以提升观众的参与度?

李金利:这是未来的发展重点之一。我们希望通过AR、VR等技术,让观众以更沉浸的方式“穿越”历史,比如模拟乘坐古代漕运船只、体验古代黄河洪水治理等。此外,我们还计划推出实景互动项目,例如体验传统造纸术、拓印技艺,甚至复原黄河沿岸的民俗活动,让观众在“做中学”,深入理解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



▲2023年10月27日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开馆仪式


本文节选自《秦智》杂志2025年4月刊专题报道

原标题:《让黄河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对话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副馆长李金利》

-秦智原原创作品,请勿转载

-图片提供: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部分字体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协商删除



监制 | 志维 钟一

审核 | 晓咏 碧晗

发布 | 若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