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59年是新中国建国十周年的一年,这一年举行了十周年的大庆典活动,并且邀请了几十个国家来参加。为了彰显新中国这十年取得的成就,于是乎,在北京就兴建了十大建筑。其中,这人民大会堂就是十大建筑之首。
原本,只是要建造一个“万人大礼堂”项目的,但为了庆祝建国十周年,就把这“万人大礼堂”项目提拔成了“人民大会堂”项目。
这篇文章,我就简单为你讲述当年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本文的主要参考资料来源于《人民大会堂见闻录》。
正文
周总理要求,大会堂的使用寿命不能少于350年。
因此,在工程质量这方面是一定要有保证的,毕竟这十大建筑,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在首都最重要的建筑,是凸显咱们社会主义的建设成就,以及民族精神的建筑。可以用这么八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所以在建造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做到精心施工,要100%保证工程的质量,并且大会堂建好之后,其坚固的程度要和故宫媲美,要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考验。
周公还给出了一些很具体的指导意见,总的说来,涉及到下面这三个方面:
第一:要做到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尤其是在建筑结构上,绝对不能偷工减料。
第二:每个环节的设计一定要精准,一定要准确,不管是主料还是零件料,都要做到质量第一。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不能将就,不合格的一定不能用,比如木材一定要用干燥的,钢材不合格的就不用。
第三:在施工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结构的结合部分,一定要严格的进行检查。
第四:建筑的色彩是一个大问题,不能马虎,要做到庄重的同时,还要保留朝气活泼,不能轻挑,一定要反映出中华民族朝气蓬勃的风格。
我们再来看看周公当时还说了什么:
“人民大会堂这么个房子,有两个关键,一个是垮不了,一个是好看不好看,垮不垮是最主要的;大会堂的寿命,起码要比故宫、中山堂长。不能少于350年”
——来源:《人民大会堂往事追踪报告》.马祥林编著.
他还指出,一个建筑物垮不垮,是存在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因为施工的时间很短,但是任务又很大,尽管有现代化的施工方式,但是施工过程当中的困难是一定会增加的,很多因素都会有新的变化。所以在具体的施工当中,一定要明白这一点。
第二种:使用的材料要保证质量,不能将就,钢材不好的话,一定不能用。往往出乱子就出在“将就”和“凑合”这两个方面,设计、材料、施工这三个环节,一个环节做不好就会垮。
要知道,当时大会堂使用的钢梁跨度,那可是比长江大桥还要大。因此,他才会特别的强调质量和使用的建筑材料这两个关键点上。
大会堂的整体建筑结构是十分复杂的,有高五米,承重达到3300多吨的钢筋混凝土大柱子;也有高9米,长24米的钢筋混凝土大梁,;还有跨度达到61米的钢屋架,以及重量达到142吨的大钢梁,甚至还有钢筋悬臂延伸度达到了17米的大挑台。
我们来看一下相关的一些数据:
土方使用43万立方米
钢筋混凝土使用12.6万立方米
琉璃瓦使用2.4万平方米
电梯43部
通风管道27公里
动力电线和电缆达到46公里
照明电线和电缆达到67公里
当时,承接人民大会堂这个项目的是北京市建筑工程局。接到这个任务以后,工程局立马就成立了一个总指挥部,由北京市建工局副局长张鸿瞬担任总指挥。同时还组织了该局下属的一建公司,三建公司,机械公司,设备安装分公司等众多的单位负责一起施工。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留给大会堂的工程期限有多久?
因为要赶在1959年九月交付使用,项目确定下来以后,加上前期的一系列工作,大会堂真正的动工时间是1958年10月28号。这么一算,留给这个项目的工程期也不到一年,任务确实很重。
作为十大工程之首,大会堂总的建筑面积超过了故宫。因为是赶工期,周公高瞻远瞩的意识到,在建造的过程当中,肯定会留下诸多的建筑遗憾。因此,他让大家伙在设计和施工的时候,一定要留下富余的空间出来,这样的话,往后如果要增加新的厅室,或者说要进行改造、调整之类的,就不会显得太被动。
为了把大会堂弄得更漂亮一些,1958年的11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牵头,在北京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就是讨论大会堂的装饰设计工作,不仅仅只是大会堂整体的美术装饰,还更具体到每个厅室在一些细节上的装饰设计。
这次会议结束之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派出了40多个高材生,在他们院领导的直接带领下,参加了大会堂的现场装修设计,一直持续到整个工程竣工为止。
为了抢工期,那个时候是一边设计图纸,一边施工、一边修改。
刚开始的时候,工作人员需要从工地到设计院去拿图纸,虽然从工地到设计院的距离不足四公里。但是架不住去的太频繁,时间一长,施工部门对这四公里的距离也有了些许的抱怨,他们觉得这样往返去找设计院太耽误事情了,也太浪费时间了。
有时候,遇到设计图纸和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不符合,而去拿图纸的工作人员又说不清楚,又要跑过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院索性让所有的设计人员全都搬到工地上现场办公。
设计院专门抽调了院内50多个精兵干将,两班倒,昼夜24小时不间断的赶制图纸。负责取图纸的通讯员就在门口等着,一旦图纸出来了,他就赶紧拿着热乎的图纸去到工地。
一边设计、一边施工、一边修改,就成了当时那个特定时期解决问题的一个最好的办法。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和施工,都凝聚了当时国内顶尖高手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