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乌冲突持续的背景下,停火似乎依旧遥遥无期。欧洲虽计划建立“安全保证部队”来协助停火,但进展迟缓;美国的军事援助也在减少,且即将枯竭,除非特朗普延长援助期限,不过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在此局势下,支持停火者认为,保证乌克兰安全的最佳途径是让其全副武装,无论是否实现停火。



基于此,欧盟委员会在3月19日为乌克兰制定了“豪猪战略”。该战略由爱沙尼亚前总理、现任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娅·卡拉斯提出,分为两部分。其一,欧洲代表乌克兰采购更多弹药和武器系统,特别是至关重要的防空导弹;其二,促进乌克兰本国的防务工业发展,欧盟认为这是支持乌克兰军事行动最有效且性价比最高的方式,卡拉斯期望今年对乌军事援助能翻番至400亿欧元。



投资乌克兰本土武器工业具有充分的理由。乌克兰拥有稳固的制造业基础,还有大批工程学院和大学,为国防领域输送了大量掌握高度专业知识的人才。从实际数据来看,乌克兰的武器生产已取得显著进展。根据乌克兰未来研究所今年3月的报告,去年乌克兰武器公司生产了价值100亿美元的装备,是2023年的3倍、2022年的10倍。防务领域的800多家民营和国有企业雇用了30万名熟练工人。尽管俄罗斯不断袭击乌克兰的工厂,但产量仍在稳步增长,一些设施即便被袭击多次也依然坚持生产。



在具体装备生产上,乌克兰成果斐然。今年预计将生产500万架主导战场的第一人称视角(FPV)无人机,较去年的200万架大幅增加;还计划生产3万架大型远程无人机,用于打击俄罗斯纵深地区。泽连斯基设定的目标是拥有3000枚先进的巡航导弹和无人机导弹,如射程为1000公里的新型“远程海王星”导弹和射程可达800公里的“圆面包”无人机导弹。



此外,乌克兰在电子战技术方面因创新处于领先地位,其“利马”干扰器成功扰乱了俄罗斯滑翔炸弹的制导系统,德国国防部前官员尼科·朗格认为乌克兰的电子战能力已超过俄罗斯和西方系统。在传统武器生产改进上,与挪威和法德企业合作帮助乌克兰向前线运送了大量火炮和迫击炮弹,“波格丹娜”自行榴弹炮的月产量也大幅增加,若有更多欧洲资金,产量有望再翻番。



然而,乌克兰在军事生产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很多乌克兰制造的迫击炮弹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因此与欧美公司合资至关重要。同时,运送部队到前线所需的装甲车辆底盘仍需进口,德国莱茵金属公司虽已在乌开设工厂生产“山猫”步兵战车,但这只是部分解决之道。另外,减少对西方尤其是美国防空系统的依赖也是一大难题,乌克兰所需的防空系统数量庞大,难以依靠进口满足。

在俄乌冲突的胶着状态下,乌克兰通过发展本土军事工业寻求安全保障,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要克服生产中的各种挑战,实现军事上的自主与强大,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