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莱恩试图通过与中国的对话,促使北京对特朗普时代遗留的政治矛盾让步.

但她的这次行动,不禁让人想问,她真的看清了世界的底牌吗?还是一厢情愿地落入了自己设下的理想主义陷阱?



作者-甜 编辑-甜

冯德莱恩是个老牌政治家,履历和经验都无可挑剔,她一向擅长在复杂国际关系中理清头绪,用算盘精致地打磨欧洲外交政策,但是,即便是如此“老练”的她,也难免在处理这场复杂的中美欧多方博弈中暴露盲点,她的此次对话,是一次典型的西方政治操作试图从中国身上“撬资源”的案例。

她寄希望中国做出主动妥协,以缓解欧洲夹在美国与中国之间受到的压力,然而,或许她忘了,一通电话并不是万能钥匙,而北京也绝非可随意摆布的棋子,先聊聊她忽略的第一个事实,特朗普虽然早已离开白宫,但他的政治遗产却依然盘踞在美国对外战略的核心位置。

他的“美国优先”立场影响之深,已经远超个人政治周期,成了美国对华政策中的骨干,这种背景下,北京为什么要对一场甚至连美国内部都分不清方向的博弈做出“妥协”?细细捋清局面就会发现,中国不仅不需要,而根本没有理由做任何名不符实的“让步”。



对于中国来说,中美竞争的根本就在于战略对立,不是某一位政客的个人风格能改变的,冯德莱恩显然低估了这个紧固的层面,她可能天真地以为,只要她站出来当“和事佬”,就能让中国在关键问题上松口,而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她忽略的第二个事实,欧洲的地位在这场权力争夺战中。

并不是触手可及的主导者,诚然,欧盟的市场规模、技术产业实力确实让它成为了全球经济的重要一环,但这又如何呢?欧盟过去几年在国际舞台上的纠结表现告诉我们,它更像是个“尴尬的玩家”,既没有办法真正脱离美国的外交强势,又很难与中国拥有绝对的互信。

冯德莱恩试图通过这通电话创造一种“欧洲居中调和”的形象,但这样的理想化定位,实际上已经在多次试探中显得力不从心,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的设想,听上去很美,但一旦实际付诸行动,反而容易使欧盟更像一颗摇摆不定的棋子,随风倒的姿态依稀可见。



更重要的是,北京的战略眼界早已超越了这种外交盲棋,从经济到技术再到安全,北京有自己的清晰路线图,也深知与美国的博弈在未来是长期化甚至常态化的,因此,对于一个试图拉动中国改变战略的电话,回应的态度只会采取冷静克制的方法论。

冯德莱恩信心满满地致电北京,试图用一番外交辞令促使中国妥协,在战术上或许可圈可点,但从战略视角来看,这种“教育式”的外交方式未免有些幼稚,更像一场政治作秀,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欧洲完全没法在中美博弈中扮演角色,相反,它还有很多潜力待挖掘。

但有个前提,别再以为自己能游刃有余地控制局面,冯德莱恩的心思其实远远不止那么简单,她的目标不仅仅是驱使中国服软,更在于通过这样的举动替欧洲在中美之间争取更多的空间,站在欧洲的角度,她的出发点似乎无可厚非。



但问题是,这种单向施压的姿态在全球范围内未必能奏效,北京当然希望与欧洲加强合作,但前提是一个相对平等和互信的关系,而不是一种带有居高临下意味的“教导”,这种心态和操作技巧,是目前欧洲外交的痛点之一,所以,这通电话不仅告诫我们。

冯德莱恩的策略并没有找到世界的“脉”,更让我们意识到,当中美两巨头的博弈已经步入深水区时,第三方玩家最需要的其实是对现实的清醒把握,欧洲如果不能调整自己的定位,既无法成为主导者,也难免继续处于局势的边缘地带,而冯德莱恩则可能只是这种困境的放大镜。

最后,这里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核心问题,中、美、欧三方之间,其实早已脱离了传统的权力平衡模式,这个时代的博弈,不再是以结果论输赢,因为起手的很多动作本身就注定影响后续走势,给北京打电话的这一天,冯德莱恩或许满心期待,但她需要明白,电话另一端的中国。



不是那个愿意轻易让步的角色,她的这次行动,最终可能只是彰显了欧洲的尴尬定位,更无法真正撼动中美这场“大局棋局”,不得不说冯德莱恩的算盘打得响,却没料到,自己背后的支撑链条正在削弱,推动外交,不是用语气发问就能解决的,而是要真正找到各方能平衡的利益点。

或许,这是她下一通电话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信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