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这座以“世界中医药之都”为名的皖北城市,正在书写一场跨越时空的发展答卷。从2021到2035年,亳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勾勒出一幅“安全、高效、人文”的现代化图景;而2025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则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切中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穴位。
土地,是城市的骨架,更是未来的预言。亳州如何在保护与开发中寻找平衡?又如何通过土地供应释放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强烈信号?本文将深度解析亳州“长短期结合”的发展密码。
NO.1|壹
总体规划定调:三区三线,重塑城市骨架
《亳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核心,是“三区三线”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农业空间:划定876万亩耕地保护红线,重点打造涡北现代农业区、中部高效农业区和南部生态农业区,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推动中药材种植基地规模化发展。
生态空间:42.79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锁定湿地、河流廊道,构建“两带三心”生态屏障,西泗河、涡河等水系成为城市“蓝脉”。
城镇空间: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联动涡阳、蒙城、利辛三大副中心,形成“一主三副”的集约化城镇体系,严格控制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
关键看点:规划明确提出“中医药产业空间优先保障”,未来15年将围绕中医药医疗、科研、文化等领域预留专项用地,为“世界中医药之都”夯实空间基础。
NO.2|贰
2025年供地计划:工业狂飙,居住稳市
2025年亳州中心城区供地总量444.6公顷,较2024年减少21.7%,但结构优化意图明显:
工业用地占比64%:285公顷工业用地聚焦“三大园区”——亳州高新区、亳芜现代产业园、谯城经开区,重点支持中医药、白酒、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并预留临空产业用地。
居住用地占比24%:106.7公顷居住用地中,100%为商品房用地,且首次提出“探索租购并举制度”,释放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信号。
交通与生态补短板:24.95公顷交通用地用于光明路东延等工程,14.19公顷绿地强化“九水润城”生态底色。
数据深挖:工业用地供应量是居住用地的2.7倍,印证了亳州“以产兴城”的战略——2025年目标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达2300亿元,白酒及保健酒产值冲刺300亿元。
NO.3|叁
政策工具箱:土地集约与民生导向
三大政策风向:
1. 土地集约化“刀刃向内”
严控增量:新增建设用地优先保障产业园区,老城区“只减不增”。
激活存量:推进批而未供、闲置土地治理,工业用地推行“标准地+拿地即开工”模式。
混合用地:鼓励商住、交住功能复合,例如交通枢纽周边地块允许兼容住宅开发。
2. 房地产市场“精准滴灌”
居住用地供应向新区倾斜(如城东文化新区),疏解老城压力;
公积金贷款额度最高额度提升,二孩家庭购房优惠;
探索“房票安置”替代新建安置房,推动楼市去库存。
3. 民生设施“全域覆盖”
15分钟社区生活圈:按3-5万人配置教育、医疗、养老设施;
韧性城市:防洪标准提至百年一遇,消防站辖区面积严控4-7平方公里。
NO.4|肆
挑战与机遇:皖北振兴的“亳州样本”
亳州的规划与实践,暗含皖北城市转型的典型命题:
产业突围:如何避免低端工业扩张?文件给出答案——聚焦中医药全产业链,推动“药食同源”预制菜、草本美妆等新兴赛道,打造“非对称优势”。
区域竞合:作为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亳州需强化与长三角、中原城市群的交通互联和产业协同。
生态账本:采煤沉陷区修复、地下水超采治理被列为重点工程,未来或探索“生态修复+产业导入”模式。
第一房研究院观点:土地供应背后的城市逻辑
1. 从“量”到“质”的跃迁:亳州供地结构已从“住宅驱动”转向“产业引领”,未来需警惕工业用地低效风险,建议引入“亩均税收”动态考核机制。
2. 中医药IP的深挖:规划预留的中医药文化展示区、康养用地,可结合TOD模式开发,形成产城融合新载体。
3. 人口虹吸的关键:当前居住用地供应集中于商品房,需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落地,尤其是产业园区配建宿舍,吸引青年人才扎根。
4. 皖北“无废城市”试验:依托秸秆发电、生物质能等项目,亳州或成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标杆。
结语:亳州的土地故事,既是空间的重组,更是发展逻辑的迭代。当“三区三线”遇见“亩均英雄”,这座皖北名城正以土地的集约与智慧,书写属于自己的振兴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