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就在西方媒体还在为乌克兰的“反攻神话”摇旗呐喊时,现实却一记重拳砸下——4月8日,俄罗斯宣布,俄军已收复库尔斯克州与乌克兰边界地区的最后几个重要村庄之一,标志着乌军此前声势浩大的越境攻击几乎全面溃败。这场被称为“二战以来最大规模外国军队入侵俄罗斯领土”的行动,如今已几近土崩瓦解。



回顾乌克兰去年8月开始的越境行动,外界曾一度认为基辅在战场上掌握主动,数十个俄境内定居点落入乌军之手,甚至被西方媒体描绘为“战略转折点”“俄军防线出现裂口”。然而,仅仅几个月过去,局势便彻底反转。俄军通过连续性地面推进和高强度炮火打击,重新掌控了绝大部分失地。乌克兰此前高调的军事冒险,终究还是被地缘政治和军事现实教训了一番。

俄国防部此次特别提及古耶沃村的收复,该村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象征着俄军在边境战线上彻底遏制住乌军渗透的节点。而战场的另一面,是泽连斯基7日首次承认乌军正在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地区展开行动,试图制造第二战场,牵制俄军兵力。但从克里姆林宫的冷漠回应来看,俄方显然对此胸有成竹,甚至无需多言。

乌克兰的这场越境作战,究竟带来了什么?除了为西方提供一时的宣传素材、让泽连斯基的国际筹款之旅多了点谈资,实质上的战略收益几乎为零。乌军不仅未能撼动俄军的纵深防线,反而因前线摊牌过快、补给线拉长、兵力配置分散而陷入多线被动。如今被逐步逼回原点,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战略判断上的一次严重误判。



而俄罗斯的回击方式也愈发强硬与系统。从3月起,俄军在库尔斯克、别尔哥罗德一线集中部署火力密集型装备,如“冰雹”122毫米多管火箭炮系统,对乌军阵地实施高频次覆盖打击,不再容忍任何形式的“袭扰式渗透”。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在政治与舆论层面也全面出击。普京公开呼吁乌克兰士兵投降,并严词警告称,任何被俘的乌军将被视为“恐怖分子”遭刑事追诉。这是一次明显的战争语境升级,直接将乌克兰行动从“战争行为”转化为“刑事犯罪”,意在彻底切断对方的合法性叙事空间。

这背后,是克里姆林宫对战争态势与国际博弈的精准掌控。当前全球局势正面临重新洗牌:美国深陷内政泥淖,援乌资金难产;欧盟多国因经济下行和能源危机对继续军事支持持保留态度;而“全球南方”国家早已对西方双标厌倦至极。俄乌冲突虽仍持续,但已经从“全面战事”逐渐转入“有限控制”与“对抗稳定”并存的阶段。而在这种新格局中,俄方显然正逐步收复失地、夺回话语权。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俄军不仅是在打军事仗,更是在打政治仗、心理仗和国际舆论仗。他们将前线平民撤往东部“安全区”,一方面减少乌军攻击的宣传素材,另一方面营造“保护者”的道德制高点。这种操作,在外界看来或许是战术性的,但在俄罗斯内部,则有效稳固了国内对战争的支持与共识。而反观乌克兰,持续动员、前线减员、资源告急、民众疲惫,已逐渐显露出“拖不动”的端倪。



在长达两年半的战火中,乌克兰不断尝试以奇袭、反攻、外援等方式“突破僵局”,但每一次尝试都在俄方系统化防御面前化为泡影。如今试图越境将战火引入俄罗斯本土的策略,虽令人震惊,但终究难以撼动大局。乌克兰既没有足够的兵力打持久战,也没有足够的国际资本再支撑一场全面对俄战争。越境攻击,不过是一次破釜沉舟的政治豪赌,赌输了,就连舆论都将倒向曾被妖魔化的“侵略者”。

这场战事正变得愈发不对称:一边是装备升级、后勤稳定、战略收缩后的俄罗斯;一边是疲于奔命、前线溃散、西方支援乏力的乌克兰。当战线推回到边境,战争的象征意义已经改变,乌克兰从“防御国家”沦为“挑衅一方”。

边境上的火光仍在燃烧,但胜负的轮廓已日渐清晰。俄军的推进不仅是军事动作,更是一种反制信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