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新疆切糕,后有新疆大巴扎干果!”



2025年4月4日,一女子在新疆大巴扎购买坚果和干货,结果商家却以“克”为单位模糊报价,最终狠狠被宰了9800元

可面临民警的调解,商家也拒不退款,于是女子只能拨打12315寻求相关部门的帮助,并且将这件事情发在了网上,哪怕是最后得到了解决,但网友仍觉得女子是“被逼无奈”



那么,最后是如何解决的?为何大家会认为女子是“被逼无奈”呢?



“甜蜜”的陷阱

在清明假期,女子就来到了乌鲁木齐的大巴扎游玩,更是想在回家之际购买些新疆特产给亲友们带回去。

很快她就被一家干果店所吸引,毕竟那里各种干果、花茶、药材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十分诱人,而且她询问问玫瑰花茶价格时,店员回答“3元”



按照正常来说的话,那3元肯定是一斤了,想着价格还便宜,女子就挑选了大量的枸杞、胎菊等商品,可让她没想到的是,在结账的时候却发现金额高达9800元

面对这一幕,也让女子惊恐万分,毕竟自己只是购买一些果茶,又不是买黄金、珠宝等贵重物品,而且她所购买的胎菊便需8000元(按200元/克计算),而同类产品在其他平台售价仅30元/斤



对于这样“宰客”的行为,女子也是不愿意充当“冤大头”,于是她就拒绝支付,可商家却以“已称重”为由拒绝退货,坚称交易属“双方自愿”

但这并没有对商家造成任何的损失,而且商家在告知价格的时候也模糊不清,如果要是说明3元/克的话,那女子肯定也不会去大量购买啊?甚至面对女子的协商,商家还表明:“这里不是网店,没有‘7天无理由退货’那一说。”



执法争议

无奈之下,女子只好选择报警求助,可当两位警察赶到现场时,一位警察在远处观察情况,另一位警察负责居中调解,而且店家还派出一个穿黑衣服的男人出来交涉。

但他一口咬定店里商品都是明码标价,交易是双方自愿的,不存在任何欺骗行为,因此坚决不肯退货,尤其是面对女子的投诉,黑衣男子却一点也不着急,仿佛是吃定了游客是外地人,不敢惹事。



而且负责调解的警察也没有站在游客的立场上,他一边反复强调商家没有“强买强卖”,一边又劝说女子没必要争吵,毕竟争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但是对于商家报价模糊的情况,却未曾提起。

甚至执法人员还将责任归咎于女子“未看清价格”,并且还建议女子拨打12315进行投诉,尤其是女子提出的退货请求,执法人员却仍以“交易完成”为由拒绝干预,而这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30天内可退货”的规定形成冲突



最为主要的是,当女子拨打12315寻求帮助时,可电话却总是占线,最后只能留言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寻求帮助,而女子因为着急赶飞机,最终勉强签署了一份和解协议

那就是商家同意退还三千元,分两笔支付,一笔两千元,另一笔九百九十九元,虽然说游客拿回了一部分钱,但原本愉快的旅程却因为这件事情轰然坍塌。



完美解决

在返程的路上,女子就将这段遭遇发在了网上,这时候大家纷纷认为新疆地区的商家“欺负”外地游客,甚至大家纷纷寻找新疆文旅部门讨要说法,尤其是网友调侃道:“ 唐僧在大唐叫圣僧,过了火焰山就成了贫僧”



不过在舆论的压力下,商家最终全额进行了退款,而女子也是将视频删除,并且出面进行了澄清,至此这件事情才得以结束。



但对于网友们来说,不能因为出一件事情解决一件事情,反而是要从根源上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毕竟在2024年内蒙古某服务区,游客险些因“16元/克”的石斛支付1.2万元,而更早的“切糕门”事件也曾引发对旅游商品定价机制的质疑。

毕竟“天价干果”事件,不仅让游客很受伤,更是让新疆旅游的声誉受到影响,要想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游客、商家、监管部门都要一起努力。



而且商家还要明白,诚信经营才是长久发展之道,一定要明码标价,不能骗人,提供好商品和服务,才能获得好口碑,赢得游客的信任,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更多人爱上新疆,体验新疆的美好。



主要信息来源:
抖音账号:掩于岁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