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在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含蓄内敛一直都是为人所称道的品质。

不管是在做人做事方面,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种种客观事物方面,中华儿女都会讲究含蓄内敛之美。

开门见山,一眼望穿,这都不是我们的风格。这种文化思想体系当中的传统,也被中国人带到了建筑设计和内部装修设计之上。



比如说在室内的空间格局规划中,中国人就非常讨厌从大门就能望到另一边的装修风格。房屋中间的隔断,在某些时候显得尤为重要。

而谈到房屋隔断,就不得不提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存在感非常高的屏风了。

这一文化紧跟时代发展的变迁,而且还将不同的审美体系融入到了时尚潮流当中。汉唐时期兴盛的屏风文化具备怎样的特征?它又有哪些具体的变迁过程?

发展历程,由来已久

当今流行的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某些基调,早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先辈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已经被确定了下来。

比如说含蓄内敛的为人处世风格,这就是从原始部落时代的中国祖先一直传承到今人身上的。



东方文化虽然不如西方文化那么强调个人隐私和个人生活空间,但我们也并不希望自己和家人生活在一个毫无阻隔的空间当中。

但凡是个独立的个体,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家庭能够被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

现在在房屋装修设计中,房间与房间之间会有门来阻断,房间内部也会设置一些屏风之类的东西加以隔断。

这个理念并不是现代人所独创的,早在中国古代,房屋设计装修中就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

根据中国通史的记载来看,最早的屏风出现的时间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它在周朝时已经出现,而且称呼也不同。

当时的屏风,大多数被称为“皇邸”或“斧宸”。相关的字眼,我们如今还能够在周朝或者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资料中看到。



从名字上也能看出,这一时期的屏风形状与斧头是非常相似的。

不过斧头的那把手柄,却是屏风所不具备的。而虎头在当时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利,所以只有周天子和与之相关的王公贵族才能够使用。

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利逐渐被削弱,各个诸侯国国主的权利也逐渐增强。

本来只能在中原王室当中使用的屏风,也随着权力的递增和递减而流入到了各位诸侯国国主的宫殿当中。

在这一时期,斧头形状的屏风仍然是至高无上的权利象征。如果诸侯国当中有人胆敢擅自使用这种类型的屏风,那国主将会按照国家的法律条例对其作出严厉的制裁。



到了秦朝,封建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各种社会制度的陆续出现,让秦始皇手中的权力不断增加。他对自己拥有完全的自信,他也认为君主专制的权威性早已不需要通过平平无奇的屏风来体现。

在这个时候,屏风已经不再是皇室家族的专属。在皇帝的赏赐之下,达官贵人也开始陆陆续续使用屏风来做家中房屋的隔断。

后来到了汉唐时期,屏风文化逐渐发展到了一个巅峰。汉朝,屏风已经普遍进入了达官贵人的家庭当中,它也作为一种商品在市面上流通了起来。

当时社会商品经济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所以普通百姓是没有办法对其进行交易的。不过王公贵族的经济储备程度一向较高,他们也能够花高价钱买回自己喜欢的屏风。



一般来说,屏风在王公贵族的家庭当中,主要被使用在两个地方。第一个地方是会客的大厅里,围绕着会客的地方四周来设置屏风,它便可以起到分隔房屋以及隔绝视线的作用。

第二个地方,则是户主的座位之后,这个地方的屏风隔绝视线的作用会更加强烈。

在汉唐时期通常会出现这么一种生活场景,两个家庭如果想互相说亲,那么男方家庭便会带着媒婆上门来提亲。

由于古代婚姻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所以女方家庭只需要由父母出面来与男方进行接洽。

不过,有的父母心疼女儿,不愿意让孩子盲婚哑嫁,所以通常会让女儿坐到屏风之后,偷偷观察外面的男方家庭。

由于闺阁女儿是不能随意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因此屏风所起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天下名士风流,文人才子,不胜枚举。

文人墨客都把屏风当成了自己创作的地方,他们会在上面绘画,会在上面题写诗词,有人甚至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定制屏风。

一般来说,文人的书房当中,屏风是像文房墨宝一样重要的存在。而且在讲究人的心里,屏风还具备着极强的隐私性,客人在进入主人书房的时候,未经允许,是不得擅自绕过屏风的。

到了宋朝,文人才子的数量急剧增加,屏风也成为了一种传播社会文化的载体。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屏风也成为了市面上流通的十分常见的商品之一。



到了明清时期,屏风就更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普通老百姓的家中会根据个人经济情况的不同,而配备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屏风。

有的家庭虽然社会地位不高,但是家中的财产却极为丰厚。他们拥有的屏风,与王公贵族使用的屏风在品质上的差别并不大。而相对贫穷的家庭里,简简单单的屏风也成为了最基本的配置。

根据史书记载的演变历程来看,屏风文化经历了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的变化过程。

它先是被局限到统治阶级手中,后来又逐渐向达官贵人,也就是普通的贵族阶级流通。到最后,平民百姓家庭也能光明正大地拥有屏风。

这种自上而下的过程,其实也体现了屏风文化走向大众的过程。



汉唐屏风,辉煌时期

纵观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屏风文化发展,我们会发现,汉朝和唐朝这两个综合国力相对鼎盛的时期,正好也是屏风文化发展的辉煌时期。

在汉朝时,屏风还是达官贵族才能够拥有的东西。所以从外观上来看,它呈现出一种价格十分昂贵的特征。

不管是在选材上还是在制作工艺上,又或者是在雕刻等加工工艺上,我们都能够看到古代工匠人的技艺之高超。

当时,屏风的主要原材料还是木材。不过根据质量的不同和价格的不同,屏风使用的木材种类也有所不同。



相对比较常见的屏风,其木材使用的主要是香樟木或者檀木。这种屏风在使用过程中会散发出淡淡的香气,也能够彰显主人的审美意趣。

而更加昂贵的屏风,也会使用价格更加高昂的梧桐木。这种屏风从外观上来看,就能够呈现出更加高级的质感。达官贵人使用,也是为了彰显自己优越的社会地位。

张彦远就曾在他自己的作品《历代名画记》当中,描绘过手艺人制作屏风的真实场景。

“误落笔点素,因就成蝇状。权疑其真,以手弹之”。手艺人在落笔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误差。

如果出现了失误,有人会根据失误的形状来即兴作画。有人画出了一只苍蝇的形状,观赏者以为是真正的苍蝇,还会用手来弹弄。



由此可见,当时手工艺人的屏风绘画技艺是多么高超。

在西汉统治时期,花鸟虫鱼以及种种自然景观都是大多数手工艺人的灵感。西汉末期到后来的东汉,绘画在屏风之上的故事大多就是历史故事,主人公有的是大将军,有的是贤能的大臣,也有女性楷模。

汉朝时期的屏风制作工艺就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而且木材之上的种种雕刻也体现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到了唐朝,屏风文化发展水平则更上一层楼。

白居易曾在《素屏谣》当中,写下了这么一句诗,“木为骨兮纸为面”。这句诗,正好能够向我们展现唐代屏风文化的发展。

相比起汉朝来说,唐代制作屏风的成本大大下降。以往的木材仅仅只作为屏风的骨架,纸糊才是这一时期的屏面原材料。



由于制作成本的降低,屏风的价格自然也会大大降低,普通老百姓也拥有了购买屏风的能力。况且,这一时期的屏风还十分轻巧便捷,也具有了更强的普适性。

在唐朝的屏风上,我们又能够看到社会审美风格的转变。

汉朝末年的种种历史故事主题,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风流文化的影响,到了唐朝再次转变为了自然景观和花鸟虫鱼的主题。

绘画的主题变成了更为潇洒意趣的风格,绘画旁边的诗词同样也展现了唐代文人的追求。

李商隐在自己的作品当中说“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尘”,屏风也成为了文学艺术作品当中的重要意象。

社会开放的文化氛围,把屏风文化也推动到了一个顶峰。社会民众的审美风格,也在屏风上得到了具象化地体现。



功能多样,精美绝伦

屏风最开始被创造出来时,只具有两个原始性的功能,第一个就是隔断房屋,第二个就是阻挡视线。

在秦汉时期,屏风也确实发挥着这样的功能,把中国老百姓追求的含蓄内敛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而且这一时期的屏风使用范围相对局限,所以其功能并没有得到更为广泛地开发。

到了汉唐时期,由于使用范围变广,屏风的功能和风格也不断扩充。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屏风的样式,便是联屏和坐屏了。

联屏没有底座,可以通过人力展开或者折叠,在今天的古装剧当中非常常见。联屏是由单屏组成的,而且每一块单独的屏风在大小和形状上都是完全一致的。

单屏的数量通常为双数,可折叠的功能也能够充分发挥屏风的作用,并且还不会挤占过多的空间。



坐屏,就是屏风之下带有底座,而且是一块完全独立的屏风。

这类型的屏风相比于前一种类型来说,设计风格更为大气,制作也更为精美,所以通常放置于空旷大厅的显眼处。

这种屏风既能够起到装饰、挡风以及阻挡视线的作用,还能够在大厅当中展示主人家的地位,彰显主人家的威严。

不同类型的屏风往往具有不同的功能,每一种类型的屏风也共同组成了中国屏风文化的璀璨。

结语:

屏风文化的发展由来已久,但是汉唐时期是其发展的巅峰时期。汉代的屏风往往成本较高,制作精良,工艺已经相对成熟。

而由于造纸术的发展,唐朝的屏风成本大大降低,各种展现社会文人审美意趣的图案也体现在了屏风之上。

类型各异的屏风往往有着不同的功能,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兼具着实用性和观赏性。

参考资料:

1.《历代名画记》

2.《浅析屏风与空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