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高速突然竖起 “禁止智驾行驶” 的提示牌
当小米汽车高速事故的舆论余波还未消散,多地高速突然竖起 “禁止智驾行驶” 的提示牌,让中国智能驾驶产业遭遇 “倒春寒”。这场始于单一事件的舆论风暴,正演变成对整个智驾行业的全面质疑,而华为等深耕该领域多年的企业,正面临着 “为他人过失买单” 的不公平待遇。
华为智驾总里程超25亿公里
在舆论喧嚣中,一组关键数据值得关注:仅华为智驾系统累计行驶里程就超过 25 亿公里,成功规避了 11.45 万次潜在碰撞,事故率远低于人工驾驶水平。这些凝结着无数研发心血的数字,见证了中国智驾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艰辛历程。然而个别企业的技术瑕疵,却被异化为否定整个行业的 “万能钥匙”,这种 “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的简单化管理思维,正在伤害一个万亿级新兴产业的未来。
华为智驾避免碰撞11.45万次
问题的根源在于智驾标准的模糊地带。在 L3 级自动驾驶法规尚未全国落地的当下,市场上所有智驾系统都被笼统归入 L3 范畴,无论技术成熟度差异多大,最终风险都由驾驶员承担。这种 “责任倒挂” 的现状,既无法真正保障安全,也让踏实研发的企业陷入 “劣币驱逐良币” 的困境。当比亚迪等企业刚刚开启智驾元年,就被突如其来的 “禁令潮” 打乱节奏,中国智驾产业正面临着 “成长中的烦恼”。
自动驾驶等级
值得欣慰的是,北京已从 4 月 1 日起率先允许 L3 级智驾合法上路,这标志着中国智驾产业正式进入 “分级管理” 时代。随着全国范围内 L3 标准的普及,不同技术水平的智驾系统将迎来 “照妖镜”—— 真正具备全场景应对能力的高阶智驾系统将脱颖而出,而那些靠营销包装的 “伪智驾” 终将原形毕露。这不仅是对消费者安全的切实保障,更是对整个产业创新活力的深度释放。
智能驾驶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从燃油车到电动车的转型尚且经历了漫长阵痛,更何况是重构人类出行逻辑的智能驾驶革命?我们既要警惕资本催生的技术冒进,更要避免用 “管理禁令” 代替技术进步。当 L3 的阳光照亮智驾赛道,那个靠真技术说话的时代,才是中国汽车产业真正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