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济夫
京杭运河济州至东平州的济州河段,属水脊地域,俗称“驼峰道”。为控制水量,保证水位,利于漕船通行,100多千米的河段设控水闸近40座,建土坝水口之密堪称之最,有“一溜十八口”之说,仅东平州界(今梁山地段)就有常家口、王仲口、靳口、袁口等。
靳口古渡过往船只多,来往客商多,买卖交易多,形成集市,设有各种铺面、旅馆、饭店,还建有山西会馆,是当时颇为繁华的水旱码头。
靳口,地处东平、梁山、汶上三县交界处,是古来闻名的集镇、交通要道。这里是明朝京杭大运河梁山段上的重要闸口,村南有积水大闸,设官吏专管积水、放水,以便漕船过往。闸宽一丈二尺,闸基下万年桩全是竖立柏木,上砌石板,长1.2—1.3米不等,宽70厘米左右,厚40厘米。石间串铁棍、砸铁扣,扣上铸有“靳口闸”三字。
如今,古运河已废,闸口遗址尚在,村南一座土岗,廓形浑厚稳固,经岁月侵蚀风化,依然看得出建筑者精湛的技艺和匠心,见证了古运河闸口历经风雨的岁月沧桑。
当地流传的《运河谣》这样唱道:“宋家运河白英泉,南旺湖里水好甜。潘督修闸运河上,鲁班先师来指点。青石闸柱留千古,凹形铁锔永世传。”
大运河梁山段——会通河起始端,从元世祖忽必烈始,至明朝后改道、断流、疏浚、战乱,历经兴衰,至清末,流淌了几百年。从北至南五大名镇——大安山、靳口、袁口、开河、南旺,几百年间蓬勃兴起,像一串明珠镶嵌在古运河两岸。
清道光年间海运兴起,大运河航运衰落,名镇日渐萧条。靳口镇四周两丈多高的围墙如今已成断壁残垣,但仍依稀可见昔日的辉煌威严。
驻足靳口闸首,遥想当年古镇,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人口5000,可谓大镇。靳口人烟阜盛,姓氏数十,因靳氏在此管理渡口而得名。
运河中百舸争流,帆樯如林,两岸人声鼎沸,车马穿梭,河畔微风习习,杨柳依依,茶馆、药铺、客栈、钱庄、粮行、当铺、澡堂、油坊等店铺林立。
靳口镇北端渡口东岸,当时驻有“典使”,专管商贾、游客和货运船民之间的纠纷。
这里还有山西会馆,占地3亩。明清辉煌时期,晋商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凡商贸繁华处必有晋商,有晋商居处,必有会馆”。
据当地人的记忆和有关资料介绍,靳口古镇的山西会馆,整个建筑由山门、钟鼓楼、戏台、卷棚、前殿、后殿、两侧配房组成,山门前有立体石雕大狮子两尊,威武壮观。山门里左右建有钟、鼓二楼,结构严密,檐角高翘,造型别致。钟、鼓楼后,便是宽大的戏楼。戏楼高约三丈,底座全由长方条石砌成,呈“凸”字形,高约八尺,突出部分是台口。台上粗大的明柱支撑着戏楼的前半部,楼顶四角飞檐斜刺天穹。
绕过戏楼,穿过门洞,是一个四合独院。院虽不大,但很严整,四周为住所、办公、存放货物之处。院内居中为前、后大殿。前殿为悬山式建筑,雕梁画栋,屋檐斗拱翘昂,木刻精致,前楹与后柱均用磨光鼓石为基,前有外廊,后有抱厦,两侧为通道。后殿造型朴素,两侧厢房为硬山式建筑。整个建筑群布局工整雄伟,特别是木雕工艺,刻工精细。殿前有卷棚,是商人集会、洽谈生意、交割货物之所。
据记载,每逢春秋季的粮船市,堪称十里八乡的盛会。船来之前,商会方圆数十里张贴告示。人们口口相传,牵牛赶驴倾村而出,街巷胡同摩肩接踵,戏台子开唱,大船满河,灯火彻夜。
农历五月十三是关公磨刀日,又是古镇的庙会。商贾百姓、走卒贩夫云集,吃摊、货摊一个挨一个,锅盔、烧饼、热缸稀饭,还有日夜不息的开锅丸子汤。南来北往的客人也下船凑个热闹,顺带做点买卖交易。商船上往南运的有棉花、粮食、鱼虾、皮货,往北去的有红糖白糖、江米、茶叶、甘蔗、竹器、杉条、南麻线、丝绸、夏布及药材。
天色将晚,古戏楼上的夕阳壮美如巨轮,靳口古镇,人声、戏声、水声、舟声依然鼎沸……
如今,古渡口的繁华已成旧影,但古运河数百年流淌,滋养了这里的民间文化艺术,地方戏曲在集市庙会中依然唱响,美丽动人的传说、歌谣世代相传,诉说着古运河的沧桑,讲述着一段历史。
(本文作者退休前为梁山县政协文史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