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学富
近日看到一则消息: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集镇境内的库山脚下,有一座清代进士墓。于是,我驱车前往察看考证。
库山位于台儿庄城西南约19公里,海拔191.9米。据清光绪版《峄县志》描述:“山势高峻,周十数里,巅有四峰,低昂错出,若走旗。其阳麓下有泉,曰老龙潭,深碧不测,旱时土人往祷,虔则应。潭前为拦鱼沟,全石为底,泉坠其下,锵然如鸣佩环,北流而入伊河。其阴为桃花沟,尤深险。是山也,多文石,可琢。多白垩。其下多诸果树。”
进士墓位于山北一片平地上,南枕库山,山体虽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仍可看出当年的险峻之势。在墓的前方隐约可看到有一条山溪故道,从山的西南转过山后蜿蜒向东北延伸,这可能就是《峄县志》所云“老龙潭”泉水的流经路线。
坟墓保存完好,墓前立一通十分少见的横碑,最上额书写“皇清”两个大字;下面有两行稍小一些的字:“敕授文林郎、安徽芜湖县知县、进士李七公,讳兆,字立民,诰赠孺人张孺人之墓,丁孺人、陈孺人附葬焉”。
由此可知,墓的主人名字叫李兆。“敕授”即朝廷封授官职,“诰赠”即对官员殁去的妻室以皇帝的诰命追赠封号;“文林郎”是清朝时为正七品文官所授的散官名。
此两行字的下面是《明府逸鹤李公墓表》,上款署题写者之名“钦加五品衔候补知县乙酉举人姻愚表孙孙承瀚”;下款署撰文者之名“钦加五品衔候选教谕丙辰恩贡姻愚表弟王绅”。墓表详细介绍了李兆的家世及生平。
综合《明府逸鹤李公墓表》《峄阳李氏族谱》和《峄县志》等史料记载,李兆,字立民,号逸鹤,生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四月十二日。李兆出身书香门第。先世祖居彭城坝子街,至八世祖时,黄河泛滥成灾,饿殍遍地,民不聊生,只有将四个儿子分迁各地谋生:老大到徐州西南大洪桥,老二到睢宁大李集,老三到大丰(清康熙年间状元李蟠的曾祖父),老四去峄县南(李兆的九世祖)。
《墓表》说:李兆性格质朴、耿直,不追求虚名,“事父母以孝,待兄弟友爱,兼至交友以诚,教子以义,任事以果。”李兆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善于思考,“为文酝酿深纯”。清嘉庆十八年(1813),李兆因品学兼优,被选拔为生员,保送进京入国子监深造;道光八年(1828),李兆在乡试中名列前五名,被选为“经魁”;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及第,被朝廷派往广西,先后任阳朔、荔浦、灌阳知县。他每到一地为官,廉洁勤政,任劳任怨,颇有政声。后因老母亲徐氏年事已高,遂辞职回老家侍奉。一年后母亲去世,他丁忧三年期满后,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改任安徽芜湖县令。
《墓表》撰文者王绅曾到芜湖县造访李兆,当进入芜湖县境,“士农工商口碑载道”。在县署,二人“剪烛叙旧”,方知李兆确实是一位“贤守令”。他谨身率先,奉公守法,严肃风纪,又宽和待人;他励精图治,民众和士人都能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服从教化。然而,可惜的是李兆任期未满便急流勇退,辞官而归。
据《峄阳李氏族谱》记载,李兆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他曾在四县当过县令,却家徒四壁,据说家中佣人还需早上卖油条以补贴生计。有一次上司到其任所视察,讥笑其靴子破了,他风趣地说:“靴破底正。”李兆辞职归田时,百姓自发前来送行,高呼:“请清官大老爷留下官靴,以示后人。”
他告老还乡时从芜湖带回三件“宝物”:“狗嘎子树”、茶树和腊梅树,分别栽植于水井旁和老家院内。李兆还乡后不忘为乡亲们做好事,教书育人,培养出七位举人、数十位医生。咸丰八年(1858)七月二十六日,李兆逝于峄县老家中,享年67岁。
据李兆第十四世孙李迪新介绍,老家古井旁的“狗嘎子树”至今尚在,主干有两围多粗,由于曾遭雷击,主干只剩下北面的半边,分东西两枝向上伸展,枝繁叶茂,开粉白小花,果实如四角星状。他说此树可入药,根深入井,井内水质极好。据当地林业部门考证,此树学名叫丝绵木,木质优良,其根和皮均可入药。院内的腊梅树老株已腐朽,又从根部发出新枝,已有碗口粗细,生机勃发。茶树已不见踪迹。
他说,家里原先一直保存着先祖留下来的一张圣旨,是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主要内容是表彰李兆的孝道,落款写着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上世纪80年代初捐给区文物部门,《捐献证书》前几年在搬家时不慎丢失。
据悉,台儿庄区文物部门已派工作人员前往墓地考察并加以保护。
(本文作者为山东省枣庄市政协文史馆馆员、枣庄市党史史志专家库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