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文学底蕴非常深厚的国度,绝多数文人经过系统学习,能把文学玩出花来,各种精美辞藻,华丽语句都是手到拈来。
但要说文学作品接地气,走出殿堂,让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接受,却又是不那么容易做到的。因为这要求作者不仅仅文字水平高,还要深谙人心,才有可能做到。
中国古代有过无数用于宣传的作品,皇帝祭祀、出兵征讨、节令庆典等等,都要大肆宣传,但真正接地气的非常少。但凡是真正能用到接地气的宣传口号,很大程度都可以助力成功。
陈胜吴广起义的“大楚兴,陈胜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具有很强的煽动性,让追随者一听就懂。
东汉黄巾的宣传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用“苍天”暗喻腐败政权,以“黄天”象征新秩序,借天象变化强化正当性,暗合了当时信徒的迷信心理。
太平天国的宣传口号:“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用排比句式描绘理想社会图景,以具体生活场景需求引发共鸣,拓展了影响力。
总体上,历史上很多个体或者组织都试图用接地气的宣传口号,来拉拢人心,但由于他们没有系统性的长远思维,最终脱离群众,都失败了。
我党创立的红军,虽然不是历史上第一个使用接地气宣传口号的组织,但却是用得最成功的一个。
红军特别擅长根据实际情况创作民谣,长征时期去到贵州,遇到一群衣衫褴褛的山民向红军乞讨,说道:“红军先生,给个钱儿,我们是干人儿!”“干人儿”,在贵州话也就是穷人之意。
红军反应速度极快,立即也就贴出了“贵州化”的标语:“红军是帮助干人的军队,当红军去!”“红军保护干人分田地!”“绅粮压迫干人,辛苦没有饭吃,打倒剥削干人的绅粮!”“绅粮”,亦即地主、富人之意。
一首新民谣开始流行:“红军到,干人笑,绅粮叫。白军到,干人叫,绅粮笑。要使干人天天笑,白军不到红军到。要使绅粮天天叫,白军弟兄拖枪炮。拖了枪炮回头跑,打倒军阀妙、妙、妙!”
这首民谣押韵又接地气,让贵州的“干人儿”一听就懂,纷纷拥护红军。
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红军想出接地气的口号实在太多了!
红军的宣传口号能够直接点出群众的生存矛盾,“红军是工农自己的武装力量!”强调红军是底层民众的自己人;“打土豪,分田地!”,用最简短的行动指令,直接回应农民对土地的根本需求。
红军的宣传口号还能够聚焦生活痛点,“公买公卖,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红军承诺纪律严明,不像国民党一样强买强卖,消除群众对军队抢夺的担忧;“红军帮穷人找衣穿饭吃!”用“找衣穿饭吃”这类口语化表达,凸显红军的实际帮扶。
总而言之,红军通过非常多的宣传口号,用广大底层人民群众看得懂的语言,拉拢了他们的人心,最终走向成功。
“晦塞为深,虽奥非隐;雕削取巧,虽美非秀。”,宣传口号要接地气,必然不能晦塞难懂,隐藏其真实的意思;更不能刻意雕琢追求工巧,而不够直白地陈述口号所要表达的思想。
宣传口号,某种程度就是文学作品,一定不能够脱离群众。 毛主席曾经说过:“我们是革命党,是为群众办事的,如果也不学群众的语言,那就办不好。”
当下,我们的干部说话,还有官方发文,都应该考虑这一点,语言一定要接地气,贴近群众,不能用群众听不懂的语言去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