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聚焦“研判+实战”功能定位,按照“矛盾纠纷化解中心、群众诉求解决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目标要求,优化整合资源力量,在全市搭建起四级中心、七环解纷、九调联动的“四七九”社会治理格局。第一季度,全市110接报违法犯罪警情同比下降61.43%。


一、坚持中心统筹,汇聚实战调解资源,着力解决“资源分散、群众多头跑”的问题,推动问题诉求一站办理。

整合实战资源。由市委政法委牵头统筹,全面整合人民来访接待、12345热线办理、非诉讼纠纷解决服务、公共法律服务、社会治理指挥、网格化服务管理、互联网信息研究等七大中心集中办公,整合公、检、法、司、信、纪检监察、仲裁、人社等8个部门,法律援助调委会、医调委、仲裁调委会等6个调解组织,1个心理协会常驻,开设服务窗口21个,进驻人员90余名,实现来访接待、人民调解、法律援助、诉讼服务、综合协调、联合研判六项功能。

提升规范水平。全面部署一站式矛调中心规范建设提升活动,出台《提升方案》及规范指引,明确重点任务和时间节点,建立八项机制,通过实地督导、专项督查、半月调度等形式调度推进。重点围绕阵地建设、功能入驻等6个方面制定县乡村三级51项自查标准,采取自查、逐级观摩等方式推动矛调中心规范化水平提升,2024年,县乡两级“一站式”矛调中心通过省级达标验收。

做好机制闭环。市级中心统筹,逐级建立源头排查预防、分析研判会商、风险监测预警、多元化解调处、逐级吹哨推送、统筹协调指挥、办理流程闭环、督导考核评价闭环机制体系,着力推动群众诉求事项解决。


二、坚持源头预防,做实矛盾排查化解,着力解决“矛盾纠纷化得了的看不见、看得见的化不了”的问题,推动问题发现在早、处置在小。

做细源头排查。属地,梳理明确40条具体排查标准,指导基层精准排查。条线,出台《坚持谁主管谁负责 深化行业领域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意见》,对22个重点行业部门排查任务逐项梳理,强化属地、行业领域、职能部门常态化三线联排,市级每半月汇总分析、每月矛调推进会调度推进、每季度矛调联席会议研究,全面托清底子。

精准研判分析。一方面,对排查发现的矛盾纠纷综合研判后划分高、中、低风险等级,并落实红、橙、黄三色预警管理,特别是对中高风险矛盾纠纷,落实责任人、责任措施,紧盯不放、全程督办,直至问题彻底解决。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对诉讼率、警情率、信访率、诉求率、舆情率、调成率“六大指标”分析,并通过“一书三函”(工作建议书、风险提示函、交办函、督办函)形式预警推送,落实整改。

突出风险联动预警处置。通过矛调联席会议、民情分析会、村民议事会等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矛盾纠纷风险评估机制,依托综治中心,加强与政法单位、职能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联动,建立信息共享、会商研判、预警推送、协同处置机制,市级中心与法院、公安110指挥中心、12345热线、信访等部门建立常态化协同联动机制,重点矛盾风险评估后纳入重点风险台账管理并推送属地、属事部门,实现市地高效联动。


三、坚持调解优先,多措并举,着力解决“矛盾化解不彻底、案结事儿不了”的问题,推动矛盾纠纷实质化解。

探索闭环解纷做法。探索“排包推化调攻疏”七环解纷链,抓细抓实排查、包联、推送、化解、调处、攻坚、疏导7个环节工作,形成标本兼治的化解闭环,实现矛盾纠纷排得出、化得掉、控得好。对一时化解不了的,及时研判分析,分类落实化解措施,确保不出问题。

推进专项治理。市级中心统筹,以区县为单元,就道交事故领域、婚姻家庭纠纷、物业纠纷、劳动人事争议纠纷等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开展集中治理。

推动多调对接。依托各级综治中心,与同级法院、公安、司法行政、信访、12345热线等部门搭建调解对接模式,深化诉调、访调、检调等调解对接机制,在全市部署开展“枫桥式”做法培育,重点打造了东港区“港汇调”、岚山区“安澜相约”、莒县“和合”善治等调解中心品牌,镇街均实现“一镇一品牌”。今年以来,各级中心调解矛盾纠纷6898件,办结5817件,调解成功5010件,调成率86.13%。

(长安日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