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在村卫生室打了一针,19名患者的臀部先后肿起鸡蛋大小的硬块,疼痛难忍。其中,年龄最小的刚满1周岁,最年长的74岁,孩子因为疼痛日夜哭闹,老人因为疼痛辗转反侧。“这针有问题!”患者们涌向村卫生室讨要说法,从此踏上了维权之路。近日,山西太原法院通过“个案调解+类案处理”模式妥善化解了这一医疗纠纷案。

(4月9日《法治日报》)

19名村民因感冒、发烧等疾病,先后来到村卫生室就诊。谁也没想到,一针普通的针剂注射后,他们的臀部注射部位相继出现肿痛硬块,并伴有疼痛、发红等症状,部分患者甚至皮肤溃烂,需要做外科手术。尽管说,这起事件已经得到圆满解决,通过法院的“个案调解+类案处理”模式妥善化解了纠纷。但实际上而言,“妥善解决”并非“皆大欢喜”,如何堵塞漏洞,不让村卫生室继续上演“医疗漏洞”才是句号。

19名患者打针被感染,何以发生?这才是关键中的关键。而专家评估认为:之所以出现了如此的结果,就在于村卫生室存在注射不洁、消毒不到位的情形,判定村卫生室构成医疗事故,承担全部责任。由此不难看出,村卫生室的“不卫生”是值得关注的。

村卫生室虽然小,却也是一级医疗机构。而且这是家门口看病的主要场所之一。在国家倡导医疗下沉,打造“家门口看病”模式的当下,我们尤其需要关注这个最基础、最基层的医疗机构的规范化建设。还是简单的一句话:家门口看病,不只是“方便”而更需要的是“安全”,“安全”才是最该追求的发展目标,既要“能看病”更要“看好病”。

我们需要以村卫生室之“强”,守护家门口看病之“安”。村卫生室作为基层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民们“家门口的医院”,为农村居民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村卫生室建设需要“强起来”:应加大对村卫生室的投入,改善其硬件设施。配备先进、齐全且符合卫生标准的医疗设备,定期进行维护和更新,确保其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要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至关重要。村卫生室的医护人员是医疗服务的第一道防线,他们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

这起事件敲响了警钟,要推动村卫生室“强身健体”,守护好家门口看病的“便捷”与“安全”。19名患者打针被感染,村卫生室不能“不卫生”,打造家门口的医疗,需要任重道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