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米SU7事故中两名女大学生乘客的死亡补偿责任问题,需结合事故调查结果、法律条款及多方责任主体综合判断。根据现有信息,责任可能涉及以下主体:
一、女驾驶员的责任
若司法鉴定确认女驾驶员存在操作失误(如未及时接管车辆、超速等),且车辆本身无缺陷,驾驶员可能被认定为事故主要责任方。根据现行法规,L2级辅助驾驶要求驾驶员全程监控并随时接管,事故责任原则上由驾驶员承担。
若驾驶员家属无力赔偿,乘客家属可通过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申请救助,但需符合条件。
二、车企(小米)的责任
若调查证实车辆存在设计缺陷(如电池安全性不足、传感器误判施工路段等),小米需依据《产品质量法》承担赔偿责任,包括死亡赔偿金、丧葬费及精神损害赔偿等。以2024年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单名死者赔偿金约99万元,三人合计或超300万元。
若小米隐瞒缺陷或数据造假,可能面临惩罚性赔偿。
三、施工方的责任
若施工方未按规定设置警示标志或未采取防护措施,可能需承担10%-30%的补充责任。例如,未在施工路段设置足够的安全引导标志,导致驾驶员未能及时避让。
家属的诉讼选择
乘客家属可同时起诉驾驶员家属、小米公司及施工方,由法院根据责任比例分配赔偿金额。
即使小米无法律责任,不排除其出于舆论压力或企业形象考虑,给予家属一定补偿。
目前责任认定仍处于调查阶段,铜陵警方及司法鉴定机构的结果将起决定性作用。初步赔偿可能通过保险先行覆盖,但最终金额需结合责任划分。若多方均被认定需担责,赔偿将按比例分摊;若仅一方担责(如驾驶员全责),则赔偿压力可能集中于其个人或保险公司。家属需通过法律途径明确各方责任,并综合主张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