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专项行动以来,科学控重、健康减重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记者从静安区卫健委获悉,静安区已率先在全市实现区属公立医疗机构(包括全部区属二、三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重管理门诊全覆盖,并于近日全面开诊,为居民提供更专业、更便捷的减重服务。
多学科联动
打造个性化体重管理方案
在静安区各家医疗机构,体重管理门诊普遍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整合营养、内分泌、康复、中医、心理等多方力量,帮助市民实现科学、安全、可持续的减重目标。
例如,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体重管理门诊在4月3日迎来首位就诊者——42岁的陈女士。她长期受“苹果型身材”困扰,在看到开设专科门诊的信息后,迅速预约了首诊。
“这可能是我改变健康状态的关键一步。”陈女士说。在初诊过程中,徐卿副主任医师详细了解了她的体重变化史,并安排体型指标、血糖血脂、甲状腺功能等检查,随后制定了一套包括中医调理、运动处方在内的综合干预方案。治疗内容涵盖腹部穴位埋线、健脾祛湿茶饮、办公微运动及水中健身等。
“医生没有简单让我‘少吃多动’,而是根据我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还有营养师每周随访、心理医生引导我用‘正念饮食’改善情绪性进食,这让我感到非常安心。”陈女士说。
徐卿表示,门诊的目标不仅是帮助患者减重,更是通过医学手段纠正公众对于肥胖的误解,强调科学干预在预防慢性病方面的重要性。
中西医融合
拓展体重管理多样路径
在减重人群不断扩大的当下,静安区多家医院积极探索中西医融合路径,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静安区中医医院依托中医药资源优势,构建起“中医主导+西医协同”的治疗模式。其平型关路院区新设“中医减重病房”,提供7至14天的集中治疗服务,涵盖药膳饮食、中药调理、针灸干预等,适合需快速启动减重或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
“我们在整个减重流程中融入中医理念,设计出结合‘子午流注’理论的饮食管理方案,配合中医适宜技术与传统功法,如八段锦、太极等,形成‘四位一体’干预模式。”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此外,静安区中心医院也设立了针灸减重专病门诊,采取中药、电针、艾灸、拔罐、埋线等多种疗法,根据个体体质进行辨证施治,辅以饮食调整与运动建议,为希望“轻松减重”的职场人群提供了新的选择。
“针灸减重的副作用小,对改善水肿、提升代谢、缓解情绪性进食都有积极效果,可以实现短期减重、长期控重、身心共调的目标。”门诊负责人表示。
医联体赋能
打通社区减重“最后一公里”
为了让专业服务更贴近群众,静安区将体重管理门诊延伸至社区,在基层构建起高可及性的医疗服务网络。
在彭浦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曹女士在接受身体评估后被诊断为肥胖前期,虽暂未出现高血压、高血糖等症状,但BMI指数提示需干预。医生随即为其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制定涵盖运动、营养及中医特色治疗的综合方案。
“相比去大医院,在社区看病更方便,还有家庭医生随访提醒,感觉更有持续性。”曹女士说。
依托医联体平台,静安区的社区卫生中心能够与区域内二、三级医院紧密协作,实现专家资源下沉。例如,石门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邀请华山医院、上海市第四康复医院的专家定期坐诊,推动体重管理多学科门诊在社区实现常态化、规范化运行。
同时,静安区中心医院将“体重管理中心”服务体系向医联体内五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拓展,构建起“基层筛查—专科诊疗—双向转诊—全程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在合适的机构接受专业干预。
场景化科普,引导健康生活方式转变
除了医疗服务端的全面布局,静安区还注重通过健康教育推动市民形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4月,正值以“健康体重 精彩人生”为主题的健康教育周期间,大宁路街道整合多方资源,推出“春季健康city walk”线路。沿途设置多个科普打卡点,由社区卫生中心提供营养指导、运动建议等实用知识,打造“场景化科普+适量运动”一体的减重体验。
“减重不是冲刺,而是一个长期的习惯转变。”芷江西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刘佳雯建议:“放下对体重的焦虑,关注身体真实感受。吃得更营养、动得更科学,自然会迎来理想的健康状态。”
静安区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体重管理并非简单的“瘦身”,而是以体重为切入口,引导居民改善生活方式、提升健康素养。通过多学科协作、中西医结合与医联体联动,静安区正构建起一套系统化、可持续的健康服务模式。
静安区全面推进体重管理门诊全覆盖,不仅是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卫生健康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实践体现。静安区方面表示,未来将继续整合专业资源,强化健康宣教,推动体重管理服务从医疗机构走入社区、融入生活,让“科学减重”真正成为一种全民可达、可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