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一些商家打起“服务老人”的幌子,专门以老年人为目标,诱导其落入消费陷阱。
“困”在直播间的老人
在社交平台上,以“直播间”“购物”“老人”为关键词搜索,会发现有不少年轻人发文求助如何“戒断老人直播购物瘾”。
家中老人沉迷直播间购物,花费从几千到上万元不等。购买的商品中,大部分是“三无”产品。大多数商品卖完就下架,连商品详情都看不到。
在老人们热衷的直播中,养生课直播颇受欢迎。在短视频平台检索“养生课直播”,即可进入相关直播间。其间,主播不断引导大家添加老师微信,“手把手”教老人绑定银行卡或移动支付,添加收货地址并下单。而所谓的免费养生课,其实只是诱饵,为的是后期捆绑销售高价药品或服务。
高薪“养老规划师”实为变相销售
打开一些招聘软件,输入“养老规划师”字样并进行搜索,会出现“养老顾问”“健康财富规划师”“养老社区接待员”“养老事业合伙人”等多样的岗位名称,薪资待遇十分诱人。
调查发现,所谓“养老顾问”,实则是保险、地产行业的变相销售渠道。多家公司人事专员称,工作内容主要是负责向客户销售高端养老社区,吸引其购买入住。前期通过电话联络客户,邀其参加线下活动。例如,每周一、三、五到公司免费领取洗发水、砂锅等礼品,先介绍公司产品,争取达成现场促单。一些经济实力达不到买社区入住权的客户,可以让他们交3万至5万元买普通养老保险。一些销售人员介绍“经验”:“有些老人不愿意买保险,就带出去吃喝玩乐一趟,再说两句名额有限,很快他们就会买了”……
老人“入坑”背后几大原因
社会角色缺失,寻求价值感。退休后,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功能逐渐弱化。而商家通过“亲”“家人”等亲切称呼,让老人重新感受到被需要、被重视的感觉,从而填补了心理上的空虚。
社交圈缩小,孤独感加剧。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社交圈子逐渐缩小,与外界的接触减少,孤独感随之而来。加上子女忙于工作,与老人的交流时间有限,老人更容易感到孤独无助。与商家的互动和关怀,某种程度上替代了子女的陪伴,成为他们情感寄托的一种方式。
物资匮乏时代的补偿心理。许多老年人年轻时生活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工资低、商品稀缺。退休后,他们有了积蓄,面对如今丰富的商品选择,容易产生“补偿心理”,希望通过购物来弥补年轻时的遗憾。尤其是看到“限时折扣”“买一送一”等促销活动,更容易冲动消费。
健康焦虑催生保健品购买。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普遍面临健康问题,慢性疾病和身体不适让他们对保健品产生强烈需求。一些商家利用这种心理,通过所谓专家或权威机构的背书夸大产品功效,从而骗取老年人的钱财。
(本文综合自央视网、新华社、中国青年报、法治日报)
原标题:《有人沉迷直播间购物,高薪“养老规划师”变相销售……老人缘何频频“掉坑”?》
栏目主编:秦红
本文作者:笪曦 整合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