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临海市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总面积3.12平方公里,包括台州府城墙、紫阳古街、东湖、巾山等景点,是浙江省保存较为完好的文化古城之一。入夜后,众多市民游客前往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感受古城文化韵味与人间烟火味的交融。



4月8日,人们在浙江省临海市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的一家茶馆欣赏“变脸”表演。新华社记者 郑焕松 摄



4月8日,人们在浙江省临海市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欣赏一场露天音乐会。新华社记者 郑焕松 摄



4月8日,人们在浙江省临海市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的紫阳街游览。新华社记者 郑焕松 摄



4月8日,人们在浙江省临海市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的紫阳街游览。新华社记者 郑焕松 摄



4月8日,人们在浙江省临海市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游览。新华社记者 郑焕松 摄

地理科普延伸阅读

浙江临海古城:江南山海间的千年文化瑰宝

在浙江东南沿海的括苍山脉与东海交会处,有一座始于东晋、兴于唐宋的古城——临海。这座历经1600余年风雨洗礼的江南名城,既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第五大古城”的有力竞争者。其独特的地理格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鲜活的市井烟火,共同织就了一幅山水人文交融的壮美画卷。

临海古城选址独具匠心,北枕大固山,南接巾子山,前绕灵江,东滨东湖,形成“城绕山、水抱城”的秀美风光。这座周长6000余米的古城墙,始建于东晋,扩建于隋唐,现存5000余米,兼具军事防御与防洪双重功能。城墙依山就势,逶迤曲折,尤以北部险峻山势最显雄浑,被誉为“江南八达岭”。其独特的瓮城、敌台、烽火台设计,以及镇宁门、朝天门等历史城门,不仅承载着戚继光抗倭的辉煌记忆,更在2012年作为“中国明清城墙”组成部分,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城内街巷格局保存完整,以紫阳街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街区堪称活态博物馆。这条全长1080米的古街,至今保持着北宋时期的里坊制格局,青石板路两侧,明清古建筑群与百年老店鳞次栉比。张伯端故居、中国人民银行旧址、台州酒坊等600余处历史建筑,在“修旧如旧”原则下重现生机。街区现存20余项非遗项目,剪纸、草编等传统技艺与概念书店、文创中心等新业态和谐共生,让“左手书卷气,右手烟火味”的理想生活模式成为现实。

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在此交相辉映。东湖被誉为“小西湖”,亭台楼阁倒映湖面;巾山群塔直插云霄,与灵江帆影构成“山水窟”的绝美意境。向西,括苍山主峰米筛浪海拔1382.4米,是21世纪中国大陆第一缕曙光首照地;向东,桃渚国家地质公园的珊瑚岩奇观与桃江十三渚田园风光相映成趣。四季更迭中,春赏桃李芳菲,夏观激情漂流,秋品甜柿蜜橘,冬览梅雪雾凇,自然馈赠与人文积淀浑然天成。

作为台州府治所在地,临海的文化基因深植于市井烟火。临海麦虾、蛋清羊尾、海苔饼等特色美食,既承载着千年饮食智慧,又融入现代创新元素。紫阳街上的“18R”咖啡推出蛋清羊尾拿铁,文创品牌“江南赞”以戚继光抗倭故事为灵感设计“得胜酒”,让传统文化以全新姿态回归生活。每逢传统节日,乌饭麻糍节、柴古唐斯括苍越野赛等活动轮番上演,2.8万原住民与游客共同编织着古城的生活图景。

这座“活着的古城”在保护与开发中探索出独特路径。自1995年启动“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保护工程以来,临海累计投资5亿元,修复32处重点文物单位,整修600余处明清民国建筑,复建中津浮桥连通灵江南北。通过“微改造、精提升”,既保留宋代街巷格局与原住民生活场景,又打造出梅浦窑宋韵生活艺术馆、宋韵市集等文旅新地标。2022年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后,日均游客量超6.4万人次,2024年客流量达2345万人次,在古城古镇类景区中名列前茅。

站在北固山上远眺,灵江如练,古城如画。这座兼具“硬气”与“灵气”的江南名城,正以“景城一体、主客共享”的理念,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篇章。当数字科技赋能千年文脉,当青砖黛瓦拥抱创新活力,临海古城不仅守护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古城保护开发的“临海样本”。

责任编辑:程家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