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公布202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并宣布该版药典将于2025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值得关注的是,新版《中国药典》中有19种中成药被剔除,其中包括龟龄集。
龟龄集在1957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中药一级保密处方,与云南白药等配方一起列为国家中药四大秘方。龟龄集配方涉及穿山甲、海马等动物药材,它此次被移出《中国药典》,意味着国家法定药品标准不再收录含有穿山甲成分的药物。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家孙全辉博士对此表示:“本次《中国药典》的修订积极贯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充分展现了传统医学绿色发展的方向。”他指出,龟龄集移出药典有助于减少中药行业对穿山甲制品的需求,进一步加强穿山甲的保护,是推动传统医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积极举措。
(图片来源于世界动物保护协会)
穿山甲的生存危机是药用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困境的一个缩影。随着国际社会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如何在濒危药材资源日益枯竭的形势下寻求有效替代方案,也成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键课题。支持珍稀濒危药材替代品的研发和应用,有助于保障相关药品原料的供应,保护珍稀濒危药用物种,是传统医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图片来源于世界动物保护协会)
近年来,在科技部、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甲片、熊胆、羚羊角等珍稀濒危药材的人工替代品研发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相关替代品的化学成分、有效性和安全性与天然药材相当,质量和性状更加稳定,成本也更经济。未来应继续加大宣传和推广,引导医生和患者支持珍稀濒危药材替代品,推动传统医药朝着动物友好的方向转型,实现濒危物种保护与医疗需求保障的双赢局面。
(图片来源于世界动物保护协会)
事实上,野生动物药自古以来就并非不可替代。早在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里就提出:“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基于这种理念,孙思邈行医时已经采用植物和矿物药配方替代野生动物药来治病救人。这表明,一千多年以前,中医便已初步探索出野生动物药的替代方案。如今,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更为研制野生动物药替代品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是一个国际性动物保护组织。总部位于英国伦敦,在12个国家设有办公室。协会长期致力于动物保护工作,活跃于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协会拥有联合国全面咨商地位,在动物福利科学研究和实践方面发挥全球引领作用。